以“特”字打造多民族地区现代党报副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1 15:36:31

著名的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作为新闻版面的支撑与补充,副刊在报纸宣传中如何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达到留客的效果,是很多新闻人所研究和致力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党报副刊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特”字优先,发挥党报优势,体现群众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牌;彰显思想、新闻、艺术性,做好结合文章;强调原创性,积极为造就名家名篇服务。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打造出一张与时俱进的多民族地区现代报纸副刊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发挥党报优势,体现群众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要多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迪庆日报副刊坚持党报副刊的党性原则,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办报实践中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从约稿、选稿到采编,将“走转改”落到实处,切实改进文风,真实记录群众的生动实践,讲群众爱听的话,选群众记得住的事,深入发现蕴藏在群众深处的平凡与伟大,真正实现党报副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采编人员坚持“三贴近”,用群众的生动实践,用群众鲜明活泼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群众关心的事。

根据报纸副刊发展需要,于去年创办了即符合党性属性,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百姓故事”栏目,让广大读者也有机会在报纸版面上讲述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倾诉自己的“人生百味”。 “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的栏目定位,降低了读者和作者进入的门槛,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读者面和作者面。“百姓故事”对稿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表述的是“心事”、“往事”、“家事”、“趣事”、“乐事”,只要能感悟人生、启迪智慧的,都可以发表。《能人朱福娣》、《我的父亲母亲》、《坐车曾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等故事都为作者所见所闻,真情流露,读者感同身受,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解读迪庆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教育活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地方性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等。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评论、特别报道、深度报道等形式,做好地方经济政策的诠释和群众观点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版面更多地投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动。在推动经济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民生工程等主题上加大宣传力度。在注重通过党报副刊达到政策传播目的同时,做好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沟通互动,及时调整报道手段和报道内容,切实传递给读者他们想要详细了解的东西。切实反映基层人民群众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做好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比如,迪庆日报周末坚持在一版上开办了“周末话题”以及在四版不定期开办“一家言”,让读者反映身边需要党委政府关心的小事和热点,一些带有普遍群众意志的来稿刊登后,相关职能部门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办理;与州委宣传部、迪庆州文明办联合开展《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身边的道德故事》大型有奖征文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州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牌

只有突出地方性,副刊才能办出自己的风格。迪庆日报副刊立足于迪庆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立足于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绚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以先进的文化激励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迪庆地处滇藏茶马古道要冲及藏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域,千百年来各民族相互交融、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有区域共性的多样民族文化,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居建筑等。迪庆的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民族歌舞,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维西保和镇所独有的大词戏,藏族尼西情舞、锅庄舞、热巴舞、弦子舞,傈僳族“阿尺木括”,纳西族“阿卡巴拉”等异彩缤纷。迪庆不同民族,同族异地的民族服饰多达100多种,可谓绚丽缤纷。藏族的制陶、纺织、木器和金银器加工,纳西族的东巴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巧夺天工,各民族民居建筑样式多样,装饰工艺精湛,囊括了除傣楼外所有的云南民居建筑样式。迪庆还是一个信教地区,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多宗教并存,和谐相处。这些都为迪庆建设香格里拉世界级文化胜地和办好民族地方的文艺副刊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动力。创刊以来,迪庆日报副刊积极配合州委、政府的各项文化创建活动,采编人员积极撰稿、组稿,刊登了一大批诸如描写藏族农民业余演出队赴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演出的《舞出国门的奔子栏锅庄》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大型民族歌舞《走进香格里拉》福建、上海、河南、吉林等省市区巡回演出300余场、《维西洞经古乐》和维西傈僳族舞蹈作品《阿尺木刮》赴京演出等动态民族文化建设成效。同时,还通过周末版特别报道竞赛的形式,发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一批反应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孙诺七林和他的“洋学生”》、《雪山下的雕刻艺人》等优秀稿件,其中不少稿件获得了省级以上的新闻奖。此外,迪庆日报还拿出每周一版的固定版面《民族文化》大量刊登《从香格里拉组合看迪庆民间歌舞》、《盐井:产盐的峡谷》、《圣地东巴文化事业的坚强后盾》、《大词戏方言文化元素刍议》、《白地东巴纸的保护与传承》、《我与大藏经《甘珠尔》之缘》、《迪庆典型传统民族歌舞简述》、《守护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思考》、《走基层接地气共谋藏族文学发展》、《藏族火塘文化》等有关迪庆民风民俗以及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这对于丰富和拓展版面资源,提升报纸的文化品质,缓解迪庆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异化乃至淡化,防止和避免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在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遗失和异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

彰显思想、新闻、艺术性,做好结合出特色

党报副刊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越是关注社会生活,越是富有感情,就越受读者欢迎。越是现实感强的作品,读者越容易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艺术的魅力。由此看来,只有实现思想性、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党报副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策划,迪庆日报副刊刊登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的主流文章,为广大僧侣和藏族群众明辨是非,站稳立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藏区稳定营造了正面、强势的舆论氛围,在全国其他藏区相继发生不稳定事件的情况下,迪庆藏区确保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始终保持了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迪庆日报副刊在反渗透、反分裂的宣传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正面宣传与教育方式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2008年拉萨发生“3·14”打砸抢事件以来,迪庆日报副刊通过约稿,刊登了本土作家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腊都的足迹》。《腊都的足迹》一书由迪庆本土作者和强、祁继光共同编著,意为“赶马人的生涯”,是一部记述迪庆著名爱国侨领马铸材先生壮丽人生的传记文学。讲述主人公马铸材出身于贫苦的藏族家庭,但他以不甘清贫、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从经营滇茶起家,克服艰难险阻,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佼佼者和香格里拉县第一个跨国经商的华侨,为增进藏汉民族团结和中印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事迹。

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迪庆的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展望美好的未来,切身体会建州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藏区40多万各族群众盼望安定团结、加快经济建设的心声。在庆祝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和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迪庆日报副刊以编者按的形式隆重推出了本土作者鲁堆·格桑的近3万字的叙事长诗《金沙江水流不尽》,作品由序诗、农奴血泪、翻身战歌、尾声构成。近3万字的长诗采用了藏族民族民间艺术特有的赋、比、兴手法,穿插了大量的民歌、谚语和典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厚重的历史氛围。该作品最大的成就还是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长诗通过世代为农奴的培楚、初姆家庭的悲欢离合,特别是他们女儿央宗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旧社会农奴受尽欺压,苦难比金沙江水还长,只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在党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政策的扶持下,云南藏区才能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小康之路。

关注当前重大事件,做到对当代新闻时事的补充,对近期舆论热点予以引导。2013年,迪庆发生“8·28”,“8·31”地震,迪庆日报副刊特组“防震减灾小知识”、 “地震文艺作品专刊”,在第一时间编发了旨在讴歌赴灾区救灾勇士、表达灾区无情人有情的专栏文章;独克宗古城发生“1·11”火灾期间,陆续约稿刊登了州内外作者《别了,独克宗》、《我的古城,我的独克宗》、《独克宗古城 永远的家园》等文章,发的文章虽然是文学性的,但基本都是以写实为主,弘扬了主旋律,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鼓舞人们发扬抗灾精神,成为新闻之外有益的补充,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云南鲁甸发生地震时,迪庆日报特向文化名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约来稿件《让我们哀悼吧》,雷平阳以对故乡大地深沉的爱,写下了哭歌般的《让我们哀悼吧》,读来催人泪下,并对人们了解灾区、关注灾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特色发展,造就名家名篇

副刊不仅要好看,更要耐看;不仅要养眼,更要养心,要关注、滋润人的灵魂。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的良知,这是副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打造“精神高地”的法宝。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功能,迪庆日报副刊始终保持着文艺副刊的文学精神,继承了“五·四”时期进步副刊报刊的特色,每周拿出固定的3个版面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等文艺作品,注重知识性,哲学、科学、文学、书法、美术等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

一、大力培养本土作者。副刊稿源主要靠约稿,副刊要与时俱进,一个好的作者队伍是副刊成功的主要因素和有力保证,这也是副刊最好的广告和招牌。培养本土作者是办好地方报纸副刊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培养队伍、联系作者、贴近生活、争取读者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近年来,迪庆日报副刊与迪庆州作家协会联手通联,组织交流、采风活动,积极引导、培养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本土作者,在每周的“情感在线”、“岗拉梅朵”、“副刊”上选登本土作者作品。对于活跃当地文坛、吸引本地读者对当地文学创作队伍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2年9月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上,迪庆州诗人李贵明的诗集《我的滇西》在全国235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骏马奖,突破我州历史获得的文学创作最高记录。

李贵明的诗集《我的滇西》收录的一百多首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诗歌,如组诗《我的滇西》、《香格里拉》、《同乐山寨》、《给萨罗》、《我叫益西都吉》等作品都在迪庆日报副刊发表过。诗歌里飞翔、穿行着诸多香格里拉大地盛产的物象:雪山、草原、云朵、河流、马匹、羊群、美酒、歌谣、月亮、姐姐、卡瓦格博……在诗歌中,它们在不同的乐章里,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出和谐、和美之音。这么多丰富迷人的客观物象,在经过诗人——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融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意之后,成为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成为李贵明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该书还获得2012年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精品奖、云南文艺创作基金一等奖等奖项。

借助越来越发达的通讯,于2010年建立了迪庆日报副刊作者QQ群,于去年建立了迪庆日报副刊作者微信群,大大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交流、通联与约稿。如今,迪庆日报副刊建立起了一个较大的作者群,老作者文笔老到、思想深刻,青年骨干作者文采飞扬、风格各异,新作者不断涌现,形成了阶梯型创作队伍,支撑起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副刊园地。

二、积极向省内外名家约稿,定期或不定期刊登名家文章,以统领版面的格调和品位。拥有一支稳固的名家作者队伍,报纸副刊才会好文迭出,质量才能相对稳定。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党报副刊不可避免地成为最有力的宣传渠道。甚至在各类新兴媒体当道的今天,党报副刊依然有着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等优势。这就为报纸副刊对社会的文化影响起到带来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建设和谐社会、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传递文化传统、甚至本土作者的成长、作品的传播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以迪庆日报副刊为例,在积极培养本土作者的同时,积极向省内外文化名家于坚、雷平阳、次仁罗布、雷杰龙等约稿,在版面上刊登了《滇池边上》、《皇帝的新装》《让我们哀悼吧》、《优势》、《大师》、《随笔三个》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迪庆日报文艺副刊做到了雅俗共赏,打造了既有名贵牡丹,也有无名小草的副刊文艺百花园。走“特”字路线,还使副刊编辑得到了锻炼,主动策划、组织协调、广交朋友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了,适应了激烈的报纸竞争。(杨翠海  高剑平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