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养老保险,除带齐资料到乡里的为民服务中心,如今云南维西山乡的群众多了两条路:等乡里的“为民服务队”来村里“巡回服务”时办,或交给村小组“服务中心户”代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县里七成多人口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至今还有24个村小组不通公路。县里创新为民服务形式,走出去“巡回”,深下来“代办”,尽力服务好“山乡最远一家人”。 走出去 变“坐等服务”为“上门巡回” 初到维西,有两个印象:生态环境不是一般的好;山路不是一般的难走。峡谷中穿行,山崖上的羊肠小道曲折通往山背后,远远的行人拇指大小。县政务局局长刘天仁举例,维登乡北甸村木骨则组、中路乡咱利村水把洛组从村小组到乡镇要走六七个小时山路,到县城得一整天,“这样的村在维西有不少”。 群众出行难连着办事难,“不会办事”也难。在维西县挂职副县长的党予告诉记者:如今国家惠农政策多了,可受教育水平和长期封闭限制,许多偏远山区群众连去取款机取钱都不会,汉语也说不好,常在乡政府院子里转圈,还不好意思上前问询。 维西县县乡两级成立了为民服务中心;考虑到群众办事路上花时间、中午较集中,各中心调整了办公时间。但永春乡乡长蜂云林发现,“远水不解近渴”。记者走访中也发现,服务中心里办事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解释:一般不是急事,群众都会等赶街天(类似于赶集)顺便来办。 维西县各乡镇几乎都有赶街天的习俗,县里就要求乡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轮流赶街天到现场服务。对更偏远的村寨,去年6月开始,永春乡推出“打包服务”:乡机关干部和“七所八站”工作人员,到村委会现场办公,如每月11、12日是去菊香、美光、四保和庆福四个村,每个村半天。维西县因势利导,推广了“巡回服务”的做法。 党予告诉记者,“街天服务”和“巡回服务”主要是让服务中心的人“动起来”,把行政资源“激活”。同时,“‘走出去’才能了解基层和政策落实情况。”永春乡服务中心负责办理社会保险的和晓燕说。 沉下去 变“找不着人”为“定点接待” 今年3月,维西县在10个乡镇成立为民服务队的基础上,又在82个村委会(社区)建立为民服务站,各村小组建立了1029个“为民服务中心户”,由“中心户代办员”免费代办事。“村干部也忙,‘中心户’们就在群众身边,变公共服务‘找不着人’为‘定点接待’。”党予说。 村里能办多少事?庆福村党总支书记庄梅艳介绍,民政方面就涉及低保申请、临时救济、孤儿补助等。如今村民七成以上的事都是村组代办。她有一个“代办事项统计册”:“村干部给群众办了哪些事,统计本上一目了然。” “别人都说我们多干点是为民服务,我理解是群众增收。”李丽彪快人快语,他是维西县“为民服务中心户”——门口挂着牌子呢。 李丽彪是永春乡庆福村委会村委委员,平时负责村集体蔬菜基地管理,这片基地为周边小学提供营养餐。李丽彪的办公室里电脑、复印机一应俱全,他卖菜常路过乡政府,自然成了周边村民托办事的不二人选。他一周平均为村民代办两三件事。他介绍,偏远山区群众到乡里、县上办个事,“两头见黑”跑一天,有的还得住一夜。“往返路费、住宿费不低,还耽误工夫,群众好办事就是另一种增收。”李丽彪说。 攀天阁乡乡长李辉以新乐村为例算了笔账。村里群众到乡里办事,平均花费100元(往返路费甚至食宿费等);为民服务队到村里开展一次巡回服务,大概花费500元。今年1至5月,攀天阁乡为民服务队到新乐村巡回服务5次,为群众办事189件。李辉说:“政府多支出2500元,为群众节省近两万元!” 贴得紧 “公事公办”还要“一腔热忱” “县一级有13个部门,涉及为民服务事项41项,我们乡级有33项,村里能办26项。”对这些数字,和晓燕如数家珍。而她对群众是“一腔热忱”。去年9月,永春乡为民服务队去菊香村主牛村小组巡回服务时,和晓燕和同事发现村民李文国有严重残疾,就为他补办了二级残疾证。按政策,李文国凭证可免交养老费,而他以前压根不知道。 蜂云林介绍,政务服务“动起来、更精彩”,当前乡里正统计各村劳动力人口和高龄老人,全乡抽调26个人,进户统计确保数据准确。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如今看到徘徊不解的群众,都会主动问;中心梳理了各岗位业务流程,工作人员做到“一岗多能”。 攀天阁乡打腊下村村民小组长李国凡的杂货店,13年来一直开在村前小河桥头,店门口挂着“为民服务中心户”的牌子。李国凡对组里35户人家了如指掌,进城进货总会代群众办些事。“替人办事是信任也是荣誉。”李国凡说。 为鼓励“为民服务中心户”,维西县出台政策:每代办一件事奖励代办者一元钱。但记者了解到,“中心户”们多是党员和热心人,为群众办事多得自己倒贴。李国凡说:“都是些乡里乡亲的事,拿钱怎么好意思?”(人民网-人民日报 徐元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