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侧记 6月5日至8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系列活动在香格里拉市文博中心展览馆举行,这是我州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48名民间艺人参与,展出50多种项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次活动由州文化局主办,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迪庆州香巴拉藏文化博物馆、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德钦县文化遗产保护所、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协办。造纸、绘画、陶冶烧造、木制品、传统医药、服装、乐器制作、唐卡等多个展演吸引游客及本地市民前来观看、购买。 当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诺七林代表手工艺人发言。孙诺七林12岁起就随着爷爷在陶泥里摸爬滚打,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他制作的陶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参加过广州博物馆举办的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他专注于制陶,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手法、新工艺,开发新的陶艺品种,从原先较单一的家居生活用具发展到宗教器皿“吉日工”(一种三角形酥油灯),花瓶、香炉、崩玛(佛塔内用于盛放物品)、农色(传说中释迦牟使用的碗),生活用具中的脸盆、火塘砖、气锅、牛奶锅、酒瓶、糌粑盒、烟灰缸等。传统的火盆、酥油茶具(摇具,茶罐)等的工艺更趋完美。他最拿手的是制作龙头火盆和盛酥油茶的摇具,这两种陶艺也因此成了他的代表作。目前,孙诺七林的土陶作品火盆、摇具和茶罐三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展览的两天里,手工艺人都成了明星,被游客及学生围着要签名,来自香格里拉实验小学的拉姆说,我自豪我是迪庆人,因为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军介绍,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作为特定历史时空存在的民间工艺,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迪庆传统技艺,蕴含着迪庆民族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彰显着迪庆文明和民族气质,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卓越创造力和生活情趣。“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全面呈现迪庆非遗保护的最新成果。 2013年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余秀芝,在这次展览中展示了麦秆编织技术。余秀芝出生在叶枝镇一个普通的傈僳族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擅长麦秆编织技术,她编织的作品深受傈僳族群众推崇和青睐。“为了让手工编织品展现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现在我培养了一些学徒,希望能为傈僳族文化发展作出一些贡献,把同乐编织的手工艺品推出大山、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傈僳族文化。”余秀芝说。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多,余秀芝的技艺日趋精良,花样逐渐增多,她的作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讲述了傈僳族与大自然那种犹如母子互为依存的关系,始终表达着傈僳族崇尚自然的民族特征。 展示中,手工艺者们把最好的手艺奉献给参观者。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 “民间美术艺人”称号的谢良,在展览当天就卖出上千元的木碗。谢良做的木碗工艺精湛,在藏区很有名气,其产品销往西藏、四川等地,他还办过“木碗厂”,产量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做出上万个木碗,被称作香格里拉的“木碗村”。谢良的父亲谢六五是村里有名的手艺人。从小在父亲熏陶下,谢良15岁学习掌握从原料加工、制坯、打磨、上漆全过程。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木碗工艺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很多人专程找到谢良订购木碗。现在,谢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手法、新工艺,增加了很多产品,如手镯、鼻烟壶、酥油灯具、花瓶等。每年销往西藏的木制品近2500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