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坝村“千促”工作见闻 德钦县霞若乡,植被茂盛,气候温和湿润,藏族和傈僳族同胞各式房子沿着珠巴洛河两岸依山而建,极具特色。 进入施坝村,整个村庄整洁干净,几乎看不到任何垃圾。群众说:“这是工作组带给我们的变化,工作组阿克吉!” 施坝村是一个全傈僳族的行政村,全村16个村民小组,村落分散。当地群众不善用汉语交流,所以,德钦县选派当地人余光华任该村“千促”工作组组长,驻村期间,余光华带着工作组走遍了16个村民小组,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后,帮助该村理清发展思路。 特别的“卫生日” 记者在霞若乡施坝村第一次听说乡村还有“卫生日”。每个月的10日、20日、30日是该村施界村民小组“卫生日”。施界村民小组长海字茸说:“一开始,村民很抵触,不愿意参加‘卫生日’活动,经过‘千促’工作组多次宣传动员后,意识到环境卫生的主要性,现在群众主动参与,并渐渐形成了习惯。” 据了解,过去,脏乱差是施坝村的“标签”。今年,“千促”工作组进村后,第一步工作从环境治理抓起,清理了河道和房前屋后,改善村容村貌。工作组督促村委会与各小组签订施坝村环境卫生目标考核制度,并分片分组检查各小组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对环境有明显改观的14个村民小组给予300元钱的奖励,并表彰了环境卫生整治较好的6个村民小组长和妇女委员。工作组协调发放了300个垃圾桶,方便农户生活垃圾。各村民小组也纷纷制定了“卫生日”,并由小组干部负责监督,定期的清扫屋里屋外、小巷河道,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施坝温泉是施坝村的一个主要人口集中地,附近村庄和外乡人都来泡温泉澡,这里成了环境卫生的重灾区,垃圾成堆。结合实际,工作组协助村“两委”与热水塘承包户签订了环境综合整治协议,并督促其修建热水塘片区垃圾处理池和卫生厕所,为疗养人员提供舒适的卫生环境。 多次“取经”促观念转变 不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我们来到了此独顶村民小组,一个33户的傈僳族村庄。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崭新的蓝色环保垃圾桶,整个村庄干净而整洁。 施坝村“千促”工作组长余光华说,在两个多月的“千促”工作中,他先后5次到此独顶村民小组,村里的环境卫生情况从开始的脏乱到现在的干净整洁。余光华见证此独顶村民小组的“蜕变”过程。 “此独顶由于地里环境限制,村民积累意识薄弱,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如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余光华说:“他们很少走出大山,缺少与外面的比较,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带村民代表出去考察,让他们见识外面的世界,促进他们转变观念。” 施坝村“千促”工作组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考察活动。组织95名村组干部到羊拉乡考察,学习羊拉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协作”的羊拉精神。海字茸说:“看到羊拉乡自然条件比我们艰苦,但老百姓生活富足,我们也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川达村是近年来崛起的全州产业发展的典范,工作组又把村组干部组织起来到巴珠村和川达村,让他们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抓产业的,施坝村委会副主任余泽英说:“通过走出去参观考察,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一样的条件,一样的政策,我们的差距确实很大,不仅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工作组还带领考察组到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村委会,实地学习,现场取经,学习他们的党建工作经验,产业发展思路和现状。兄弟村的发展激起了考察团的每一个成员的思索。 进村入户解民忧 工作组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的同时,力所能及及时解决群众困难。 工作组成员小郭的导游朋友听他提起施坝村的贫困后,牵线搭桥,联系了一批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拉倒施坝村。工作组在宣传活动中,挨村发放了这些衣物。目前,工作组已向困难群众发放衣服300多套,鞋子200多双。 木光阿杰村民小组20多户人家饮水问题一直是施坝村的难题,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向县农科局协调1500米胶管,解决了改组的饮水难问题。目前,清澈的泉水引到了组里,群众竖起拇指说:“工作组阿克吉!”(傈僳语,意为工作组非常好) 施里顶小组规模种植白芸豆,工作组协调解决了6亩白芸豆吊线,还邀请有种植白芸豆经验的拖顶乡大村村主任现场培训白芸豆吊线技术,村民学到了技术。 工作组还邀请县妇联在施坝村开展农村烹饪技术培训,78名妇女参加了培训,施坝村的妇女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术。 工作组还邀请县委党校傈僳族老师,用民族语言课,给全村114名党员上党课。 工作组协助村“两委”制定了《霞若乡施坝村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制定了以“观念转变为先、基础建设为重、产业发展为要、生态保护为基、团结和谐为本”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并在深入16个小组,面对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施坝村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形成文本后上报乡党委政府。方案详细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从转变观念、基础设施、增收产业培育、环境与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做了细致的规划,还标注了投资概算。(江初 刘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