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团结示范户黄照清家的团结故事 “今年‘三八’节,村里举行文艺汇演,我们家出了4个文艺节目,有藏族传统舞蹈和玛丽玛萨传统舞蹈,还有现代舞蹈。村里人都说,你们家可以办一场各民族大联欢文艺晚会了。”维西县塔城镇阴都湾村村民黄照清老人笑呵呵地说。 原来,黄照清老人生活在一个由15口人、5个民族组成的三世同堂大家庭里。 黄照清是维西县永春乡汉族。与老伴真安卓玛结婚后,就到阴都湾上门。 阴都湾是个藏族村落。 “当时,阴都湾没有人会讲汉话,我到阴都湾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与人沟通难。”黄照清说。“我到阴都湾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李荣光,他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好学上进。白天,我们一起干农活,晚上围在火塘边互相学习,我教他汉话,他教我藏话。3个月过后,我学会了藏族日常用语,他学会了汉族日常用语。从此,我在阴都湾就不孤单了。” 记者与黄照清交流时,一位中年汉子带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来到黄照清家。“黄阿老,帮我家儿子理个发。”中年汉子说。“好好好……”黄照清边回答边站起来去拿理发工具。不到15分钟,给小孩理完了发,足见黄照清理发技术十分娴熟。临离开时,中年汉子硬是递给黄照清10元钱,但黄照清就是不肯要。 “黄照清是我们村的能工巧匠,人缘很好,平日我们请他做锄头什么的,他都不要钱。”村民扎西说。 黄照清的手确实很巧,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有忘记做手艺。他边与记者交谈边教大儿子做热巴鼓。同时,黄照清还是一位“土郎中”,他经常到山上挖些草药回来,帮村里人义务看病,从来不收一分钱。他家里有什么困难,村里人也总是争先恐后地来帮忙。5月12日这天,记者恰巧碰上村里14个人在帮助他家插秧。他感慨地说:“不管什么民族,只有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大家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中午,暖暖的阳光照在黄照清家的庭院里,一位身着藏族服装的妇女哼着调子走进庭院。这位妇女就是黄照清家的大儿子媳妇余秀芝。余秀芝是傈僳族,老家在德钦县拖顶乡,17岁那年,她跟黄志华通过自由恋爱嫁到阴都湾。 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需要宽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开放和包容。说起嫁到阴都湾的生活,余秀芝感慨万千:“我嫁到阴都湾最难的是语言不通,不懂这里的风俗习惯,一开始很不习惯。公公婆婆待我像亲女儿一样,手把手教我,很快我学会了不懂的东西,融入了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融入了阴都湾。”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晃20多年过去了,余秀芝入乡随俗,跟着家里人信仰藏传佛教。如今,她不仅满口藏话,而且还学会了跳热巴舞,成为村里热巴舞表演队的成员。 黄照清的老二媳妇叫李丽菊,是维西县保和镇北门街的汉族。现在,在塔城医院工作,嫁到黄照清家已经13年了。嫁到阴都湾以来,李丽菊像这里的藏族群众学习,学会了藏话、热巴舞,学会了做藏族美食。同时,她把保和镇的名小吃和传统菜肴“八盘四坐碗”带进了阴都湾。 黄照清家客厅里挂着一张雪之子组合获得青歌赛金奖时的照片。黄照清指着组合里的一位歌手自豪地说:“你看,这就是我家的小儿子黄志坚。” 这张照片旁边是一张黄志坚与一位身穿摩梭族服饰女青年的合照。 “这姑娘就是我的小儿子媳妇,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人,摩梭人。”真安卓玛指着照片微笑着说。老黄解释道:“小儿子跟卓玛相爱后,我们按照摩梭人的婚俗到她家提亲,她家也按照藏族的婚俗到我家来举办婚礼。现在,我们不同民族的两家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亲密无间。”(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