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照清和妻子在家里制作热巴鼓。 迪庆州热巴鼓传人黄照清制作的部分热巴鼓。 5月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已是骄阳似火,塔城村委会英都湾村民小组村民黄照清家里,欢乐的气氛也像天气一样火热。原来,67岁的汉族老人黄照清家又降生了一个孙子。他生活在一个由15口人、5个民族组成的三世同堂大家庭里,每天感受着快乐融洽的氛围,一脸的幸福、滋润。 “你问我什么地方最美?请听我回答:英都湾最美!英都湾美在哪里?这里有郁郁苍苍的森林、清幽幽的河水、蓝蓝的天空,更有各族人民和美的新生活。”作为迪庆藏族自治州热巴舞、热巴鼓传承人的黄照清喜上眉梢,边制作热巴鼓边用“犁牛调”情不自禁地吟唱道。 黄照清一家有藏、傈僳、汉、摩梭和纳西5个民族。老黄的妻子真安卓玛说:“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俗,但我跟老伴都能够从信仰上、风俗上、饮食上考虑周全、安排妥当,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所以,我家至今尚未分家。”老黄插话道: “因为各民族本是一家人,只是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不同。所以,儿孙找对象,只要他们喜欢、幸福就行!”“我家和和美美的大家庭,源自开明的父母亲。”大儿子黄志华接过话茬:“我父母亲勤俭持家,相亲相爱,从未大吵大闹过,在我们心中早已树起了和睦相处一家亲的坐标。为此,父子、婆媳、弟兄、妯娌和邻居关系都相处得十分亲近。” 记者正在跟老黄一家交流时,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一个3岁的小孩来到他家:“黄阿老,帮我儿子理个发。”黄照清帮孩子理发结束后,中年男子递给他10元钱,但他硬是不肯要。村民扎西说:“老黄是我们村的能工巧匠,人缘很好,平时我们请他做一把锄头什么的,他都不要钱。” 据了解,老黄还是一位“土郎中”,他经常到山上挖些草药回来,帮村里人义务看病,从来不收一分钱。他家里有什么困难,村里人也总是争先恐后地来帮忙。5月12日这天,记者恰巧碰上村里14个人在帮助他家插秧。他感慨地说:“不管什么民族,只有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大家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不同的宗教信仰需要有宽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生活习俗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儿媳余秀芝自幼生活在傈僳族山寨,信仰的是基督教,生产生活方式跟英都湾村民均有着很大的差别。她说:“我嫁到英都湾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不知道水稻怎么种,更不知道酥油茶怎么打、乳猪肉怎么做……好在家里有公公婆婆手把手教我,我才尽快融入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融入了英都湾。” 老黄的二儿媳李丽菊在塔城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嫁到老黄家后,她学会了藏话、热巴舞,还学会了做藏族美食。“我家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太丰富了!儿媳妇们各显身手,餐桌上摆满藏、汉、摩梭、傈僳和纳西等各族的菜肴后,儿媳妇们每人唱上一首歌,让我们老人先品尝美味佳肴。”70岁的真安卓玛把记者带入了她家那个大年三十其乐融融的气氛中。 记者抬头看见挂在墙壁上的一个相框:一位摩梭族打扮的女青年依偎在身着藏族服装的男青年身旁,两人甜甜地笑着,目光里透出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是我的小儿子黄志坚和儿媳妇卓玛,这几天,他们在香格里拉市演出。”真安卓玛指着照片微笑着说。老黄解释道:“小儿子跟卓玛相爱后,我们按照摩梭族的婚俗到她家提亲,她家也按照藏族的婚俗到我家来举办婚礼。现在,我们不同民族的两家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亲密无间。” 木鼓声中热巴舞动,玫瑰香里欢声笑语。“今年‘三八’妇女节,英都湾村举办文艺汇演,我家出了4个节目,有藏族传统舞蹈和玛丽马萨传统舞蹈,还有现代舞蹈。村里人都说我家可以办一场各民族大联欢文艺晚会了。”老黄说话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儿子把我制作的热巴鼓带到了昆明、北京等大城市,还带到了美国等国家,我感到十分自豪。”(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