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劝民营企业家关祥祖斥资1210万元为家乡父老建房 40套别墅每户一套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12 09:10:54

2012年,村民按照当地风俗举行了奠基仪式。

关祥祖还给每家一本《弟子规》,说大家一定要讲道德。

为庆祝乔迁新居,村民们聚在一起办伙食。

“我们新房子的卫生间和城里的房子一样,用完按下冲水开关,立马就干净了。”说起村里的新房子,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则黑乡万德村万古莫小组组长李正学很激动。在他看来,卫生间干净与否,是衡量城里人和农村人生活的重要标准。他没想到这里的40户人家,因为村里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关祥祖,都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这是一个延绵在群山环抱中的偏远山村,距离禄劝县城130多公里。即便关祥祖曾在2003年为村里修路20公里,现在去这个村子,仍要差不多3小时才能到达。不过与外面的村子相比,如今这里竖立的一栋栋橙顶白墙的小洋楼,已成了村里独有的风景。

为村民建房

是他儿时起就立下的志向

十三四岁,很多人在这个年龄还对自己的理想懵懂时,关祥祖却立下了一个志向:等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帮村民把房子盖到一处来。

关祥祖是10日下午4点钟才来到万古莫小组的。66岁的他穿着朴素,走在人群里很不显眼。如果不是身边站着一群和他说话的老百姓,很难想象他就是斥资1210万元为村民盖小洋楼的企业家。

13岁以前,关祥祖一直生活在万古莫,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村民四处分散,一家人在一个山口居住,平时要组织聚聚或学习开会什么的十分不便。才十几岁的他那时就在想:等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帮村民把房子盖到一处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盖一个小区房。

“参军、上大学、做教授、办学校、为乡亲修路盖房”,这是关祥祖一生经历的缩写。在外闯荡多年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但儿时的理想,一直记在他心里。2012年,关祥祖开始计划着为村民们建小区。他先是和组长李正学商量,让李正学去和村民商量。半个月后,村民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馈赠。

为村民盖房,家人也曾反对过,但架不住关祥祖决心大,也就慢慢被说服了。而促使他下定决心做成这事还有一个因素——早年有兄弟为争房子打得头破血流,还有一对兄弟打断了手,要去报案。

关祥祖请人设计好图纸后,带回村里给村民们看。准备就绪之后,2012年10月16日奠基,到今年2月10日,差不多用了两年4个月的时间,一栋两户,每户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共计40套房的一片小洋楼终于落成。

为了庆祝新居落成,村民们聚在一起,在关祥祖花100万元盖好的大公房里煮起了大锅饭。下午4点半,村里专门为感谢关祥祖在公房里搞了个落成典礼,村民们亲切地称此地为“则黑乡万德永祥新农村”,以此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为家乡修路

如今这里户户门前可行车

“别人有钱都是移民到国外,我就是想回报家乡人民。”这并不是关祥祖第一次为家乡人民做事,此前,他还为家乡修了桥铺了路。

从禄劝县城一路颠簸来到万德村,放眼望去,所及之处尽是苍翠巍峨、延绵不绝、高耸入云的群山。山高坡陡是万德村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从禄劝撒营盘镇到则黑乡的柏油公路与万德村委会近在咫尺,只有3公里,但由于村子不通公路,长久以来,万德村的群众无论是出门到则黑乡买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还是运送农副产品出村,都只能依靠人背马驮,每出村一次,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于长久以来万德村受交通制约给乡亲带来的不便与困难,关祥祖感同身受。

2008年,关祥祖请来了专业人员,勘测山体、测绘路线,万德村的群众也纷纷自发出工出力,在村庄山腰的沟堑间挖通了一条连接到撒则公路的狭窄土路,毛路虽然修通了,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仍然不具备通车条件。关祥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决心要彻底改善乡亲们的出行条件,为万德村筑起一条通车的硬化道路。

2013年,关祥祖在财力允许、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资100余万元开始扩路筑桥。他租赁了一台挖掘推土机,坐镇指挥施工,把原来的土路延伸、加宽、拉直、硬化,修路时用水紧张,他便派车到十多公里外的则黑乡拉水……经过近1年施工,2014年春节,连接到撒则公路的3.8公里水泥硬化路通车了,公路在万德村青瓦白墙的民居与金黄的麦田之间蜿蜒盘旋,汽车运输着物资在平坦的道路上来来往往,一直通到村委会。不仅如此,关祥祖又出资打通了万德村委会17个村组的通村道路,修起5座便民桥梁。如今的万德村,家家门前有公路、户户门前可行车,已成为则黑乡最为通达便利的村委会之一,2700多名村民因此受益。

更早的2000年,他为母校万德小学修葺校舍、更新课桌,改善办公室设备;2004年,为改善万德村大队医疗室,购买设备、扩大面积。

其实,除了这些物质上的帮助,关祥祖也想过种植经济作物致富,他曾经帮助村民种植水果萝卜,产量非常高,因为运输成本高,无法得以持续。最终,他还是选择先改善居住条件再说。

走近关祥祖

他曾是中医学院一名大学教师

他是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他是村民眼中为人低调的家人

“我虽然走出大山几十年,并且实现了理想、抱负。但我的心一直深深地眷念着家乡那片土地,我要回报家乡人的养育之恩。乌鸦懂反哺,小羊会跪乳,人自然要会感恩。”

在众人眼里,关祥祖是一个为人低调的“家人”,他向来做人做事不图名利,且生活作风朴素。“从小,关祥祖就特别喜欢做好事,过去生活困难,我们都要上山挖野菜,他经常帮着瘦小的同学背野菜,对大家都很照顾。他做过的好事,真的太多太多了,我都数不清。”68岁的苏知顺大爷是关祥祖的小学同学,自小便一起长大。“关院长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人低调,做了好事从来不四处宣扬。有时候我们去学校里看他,都会看见他和学生们一起吃食堂。”万德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关祥祖为关院长,对于关院长这些年来为家乡做的实事、好事以及他的为人,当地村民无不交口称赞。

或许有人觉得这并不真实,但关祥祖从14岁起,就认定要以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和行为准则。

中学时代,关祥祖因助人为乐幸运地被选为学生代表,到了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8年,他进了部队。4年的军旅生涯后,关祥祖作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了云南中医学院学习。

大学毕业后,关祥祖顺利进入了云南中医学院成了一名大学教师,除了尽职尽责地当好老师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科研上苦下功夫,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医学典籍,这期间也是关祥祖学术研究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勤奋钻研,关祥祖曾先后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8篇,出版学术著作26部,在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并获得了国际奖项6项。关祥祖在其他专业上的奖项更是不胜枚举,他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医药走向世界的优秀人才之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1994年,关祥祖创办了一所民办高校,至今,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民族医学高校。

孝道、感恩,是关祥祖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强调的几个词,也正因为如此,在落成典礼仪式上,他还为每位村民发放了一本《弟子规》,告诫村民说,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胸怀。

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