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实施惠民政策见闻 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不断延伸;一排排漂亮的新农房拔地而起;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各项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保障性住房政策让困难群众搬进新家 去年,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的初称老人告别了几十平方米的小土房,住进了100平米的大房子,家里的牛羊也都搬进了50平米的牲畜棚。这都得益于游牧民定居工程。 几年前,老人一家6口人挤在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土房里,没有厨房,只能在外面的空地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做饭。牲畜也没有固定的畜圈,鸡鸭跑进房是常有的事。 近年来,我州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等让广大群众搬进了干净宽敞的大房子。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人畜分离,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迪庆的很多地方,像初称老人这样享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群众还有很多。 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扶拉统村民小组的余正光老人也像初称老人一样搬进了新家。以前扶拉统村民小组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雨季经常发生泥石流,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为了让村民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政府为村民重新选址,并免费修建了房屋。 教育惠民工程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备受迪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州先后实施了“两免一补”、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集中办学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让藏区农牧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80多岁的扎西尼玛老人家住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诺西村。他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幸福了,学费不用交,还可以拿补助,吃住条件比家里还好,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老人的孙子格桑在纳赤塘小学就读,按照“两免一补”的政策,每年格桑有16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政府还为格桑购买了中小学学生平安保险。 “过去的诺西村完小校舍破旧,办学条件差,现在的纳赤塘小学校园整洁,教师素质高,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生活保育员照顾低年级学生起居。去看望孙子时,我特别留意了食堂的伙食,有十多样菜,品种丰富。现在孩子也变胖了。”扎西尼玛乐呵呵地说。 医疗惠民政策避免群众因病返贫 “这次妻子住院,报销了2.86万元的住院费用,这多亏有了新农合。新农合确实是我们农民的护身符。”家住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鲁茸尼玛说。 今年年初,鲁茸尼玛的老婆患肺结核,2次住院,光住院费就要5万多元。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出院后,新农合报销了70%的医药费,让鲁茸尼玛喜出望外。 “妻子住院后,我们到处借钱,凑到了7万元,进行治疗。没有想到的是医院结算时直接报销了住院总费用的大部分。”鲁茸尼玛说。 据悉,2013年,全州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74148人,参合率98.47%。资金总收入93210320元,总支出88638500元,资金使用率95.1%。 就业政策让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我州相关部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用工市场实现有效对接,部分剩余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以前被闲置撂荒的土地,如今租给合作社,收入却比以前高出了许多。我州通过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引导当地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了“租地收益金+家门口打工”的双重收入。 日前,记者在维西县庆福村看到,村民们正在蔬菜大棚里劳作。今年28岁的和丽彪是村里的党员,他把自家的3亩土地租赁给了村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不仅拿到了土地租金,还有打工收入。 在相关就业部门的指导下,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组织成一支施工队,到附近村子里盖房子,搞装修。青年们既找到了钱,又能照顾家庭。 家住其宗村的王申大爷就深刻地体会到自家生活的变化。王大爷说:“以前家里穷,连一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就靠种田维持生计。两个儿子经过相关部门的培训后,学到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每月给家里寄回来3000多元的生活费。女儿在村子里的旅店里做清洁员,一个月能挣1200元。现在一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王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