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披绿装 培育产业促发展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25 09:00:59

历史的回音

走进迪庆,雪山巍巍,青山环绕,碧水长流,自然景色和民族文化令人流连忘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江并流”与香格里拉两个世界级品牌震撼人心。回想20多年前,却有令人不堪回首的许多往事。

上世纪50、60、70年代,为了解决人们吃饭问题,迪庆州3个县毁林开荒,同时,大量树木被砍伐作为商品外销,人们生活的主要燃料也是木材,树子生长的速度赶不上砍伐的速度,森林迅速减少。1958年、1959年大炼钢、铁、铜和大搞毁林开垦运动,香格里拉县被毁森林面积近20万亩。全州共损失森林面积30余万亩。80、90年代,洪水、泥石流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一直以气候适宜、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著称的维西县保和镇遭受了严重的洪魔袭击。1990年8月1日下午6时,二道河泥石流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毁保和镇、永春乡56户人家、灌溉渠4条、桥梁4座、农田82亩,县木材公司、水泥厂等企事业单位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灾害突然降临人间,灾难为什么发生?维西县城前山、后山一片片原始森林像剃光了头,河道两岸植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产量不算高的庄稼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严峻的灾害面前,全州逐渐重视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的决定,迪庆州委、州政府果断坚决执行国家政策,迅速在全州停止天然林采伐,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机遇,积极开展宜林荒山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把国道214线沿线、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沿线生态脆弱地段的坡耕地予以还林,加大生态脆弱地段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认真落实对农民的有关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和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此过程中,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四州战略”,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森林资源开始得到有效保护。全州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51.3%、2000年65%上升到2013年的73.95%,居全省首位。

绿色产业促增收

1999年3月25日,州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州退耕还林办公室。全州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试点(香格里拉县列入全省10个试点县之一)、2002年3个县全面启动、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年来,迪庆州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工程管理,注重产业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省级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497600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6000亩,荒山造林213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128600亩,完成投资56630万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州地处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在退耕还林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重点布局在江河沿岸、城镇面山、交通沿线及生态脆弱地区,15-25度、25度以上坡耕地共退耕还林156000亩。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减少了陡坡耕地耕作面积,工程区水土流失明显下降,林草植被明显增加。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工程措施,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维护了生态安全,过去受灾的地块稳定了,荒山变绿了,悬在受灾户心中的压力缓解了,放眼雪域高原,空气清新、满目苍翠,令人心旷神怡。

退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我州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地,大多属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偏远山区。各县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2013年底,国家累计投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38027.03万元,34924户退耕农户直接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累计获得收入每户10888.5元,170866退耕农民人均累计获得收入2225.5元。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人数占全州农业人口的56.4%。

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大部分超过退耕农户从原广种薄收的耕地中获得的收益,已成为退耕农户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状况,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同时,退耕还林释放了生产力,促进了退耕农户生产经营由原来以种植、养殖为主向多元化格局转变。还把许多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增收渠道。据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545人,其中:县内转移2058人,州内转移1691人,省内转移1401人,省外转移3395人,劳务收入4539.8万元,农民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5200元。

退耕农户观念转变,面貌焕然一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它为农村带来一场变革。退耕前,农许多民祖祖辈辈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日子,对贫瘠的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是进行掠夺式生产,对生存发展和生活环境完全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实施退耕还林,农民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获取了外界的信息,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生活质量,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位退耕农户说:“退耕还林后,只需要集中力量在好地块精耕细作,劳动也不苦了,吃饭不愁了,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户后续发展问题。围绕“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全州各地以退耕还林为平台,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州、县两级把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基本农田建设、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林药、林草、林粮等造林模式,选择以核桃、花椒、木瓜、葡萄等生态、经济树种,套种秦艽、桔梗、木香、洋芋等,不断创新造林经营机制,使退耕还林工程既发挥生态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补助期长、投资高、涉及农户多的特点,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努力扩大种植面积,推动林产业发展,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脱贫致富后劲。退耕还林13年来,共建设产业基地171000亩,其中发展核桃、花椒、木瓜、葡萄等特色经济林128000亩,华山松、云南松等用材林210000亩。在推进林产业建设过程中,德钦县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葡萄产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德钦县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德钦县产业发展新亮点。2008年10月,国家重点核查显示,该县退耕还林种植的3110亩葡萄均已挂果,总收入达466.5万元。到2013年底,该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基地建设累计投资9045万元,葡萄产量3792吨,实现农户收入2599.62万元,对种植区农户增收的贡献率达50%以上。退耕农户不仅享受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还从退耕还林地中得到新收入。

当前,全州掀起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新一轮高潮,并积极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完成补植补造28135亩,树种优化80300亩,提高了退耕还林质量和效益,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国家核查结果表明,2008至2012年,全州退耕地到期面积保存率达99.6%以上。

总结经验 展望未来

据州林业局天保退耕办主任李崇介绍,回顾10多年退耕还林的实践,取得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加强领导是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关键。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州、县、乡各级政府分别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层层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为退耕还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工程实施以来,当地迪庆日报、迪庆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积极刊播宣传。有关部门在项目区设置宣传标志碑牌,在交通要道、集市、群众聚集区广泛张贴退耕还林政策宣传画,向退耕农户发放“户主通知书”和《退耕还林宣传手册》等各种宣传资料,提高了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重大意义的认识,加深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理解,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三是落实政策是推进退耕还林的有力保障。在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各项政策措施过程中,州政府出台了《迪庆州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实施细则》,迪庆州退耕还林工程考核奖惩办法》,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州、县、乡层层签订《退耕还林目标管理责任状》。四是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云南省退耕还林考核奖惩办法》和《迪庆州退耕还林工程考核奖惩办法》。严把作业设计关、种苗质量关,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实施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五是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后续产业。为使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各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及造林模式,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形式,培植了林产业。六是及时核发林权证书,明确使用权和所有权,体现了“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使退耕群众吃上定心丸。七是坚持艰苦创业。退耕还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生态工程,项目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林业部门干部职工坚韧不拔、苦干实干、奋发有为,顺利推动了退耕还林并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州生态状况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退耕还林已成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得民心的惠民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至2020年,对全省25度以上陡坡耕地、生态脆弱地区的坡耕地实施修复,进行生态治理。李崇说,我州广大农村还大量分布有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陡坡耕地,特别是澜沧江、金沙江沿岸面山及一、二级支流面山,视目可及区域随处可见陡坡耕地。这些陡坡耕地生产条件低劣,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是当前推进生态建设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各县高度重视陡坡地治理工程,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适地适树和注重生态、培植产业的原则,重点布局治理区域,生态治理如火如荼、蓬勃展开。截至2013年度,全州累计完成80000亩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

今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将有重大调整,实施期限为2014至2020年,实施对象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经摸底调查,我州现有25度以上坡耕地175728.9亩,其中澜沧江、金沙江两岸面山及一、二级支流面山157642亩、公路沿线17158亩。因此,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还很艰巨。要求我州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退耕还林新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凝聚力量,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把退耕还林工程继续推向前进。(张锦明)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