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整治突出问题促作风建设见闻 清风朗月,民心舒畅。2013年以来,维西县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积弊,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满意。 给公款吃喝扎上“篱笆”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白天照着稿子念,晚上围着裙子转。”这些都是群众对公款消费不满的写照。 转变作风就是从群众不满的问题改起,让群众满意。最近,记者在维西县农贸市场附近的广告栏上看到,高档餐厅、高消费娱乐场所纷纷打出转让的广告。这些转让广告透露出一个信息:高档消费在维西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与此相反,像腊萨这样大众化的餐饮业生意却十分红火。腊萨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腊萨餐厅消费的私人掏腰包,10人吃上一桌也就消费200多元。这样的价格普通群众也承受得起。 “我们过去接待的主要是公款消费群体。2013年以来,我们改变了经营方式,以中低端消费群体为重点,接待的主要是个人消费群体,生意逐渐好转。”维西县城嘎萨街的一位餐厅负责人对记者说。 有人曾经对记者说:“限制公款消费,将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真的如此吗?事实证明,管住“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没有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反而促进了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前三季度,维西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3146万元,同比增长14.6%,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7.66%,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7.7个百分点。 靠什么管住“舌尖上的浪费”?靠的是管用的制度和强大的执行力。2013年初,维西县出台《维西县政务接待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严格规定了接待的对象、范围和标准,节约了接待经费,扼制了舌尖腐败。 给车轮子套上“笼头” 公车私用由来已久,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如何让公车回归“公车属性”是一道难题。 对此,维西县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用制度给公车套上“笼头”。为了强化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维西县制定了《中共维西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维西县公务配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禁止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私驾公车私用补充规定的通知》,并狠抓落实,对全县的公车车型、牌照号、驾驶员、手机号码、使用部门、监督电话等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备案,及时掌握了解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的公车情况及使用部门。 亮明公车标识。全县公车在挡风玻璃统一位置张贴醒目的“公务用车”标识,为公车亮明身份,并设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对各自联系部门张贴公车标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公务用车标识“全覆盖”,统一订做了公车公务接待牌,正常接待时必须亮明“身份”,由各纪工委统一管理备案,与全县536名乡科级领导干部签订《领导干部公车使用承诺书》,并保证在签订承诺书之日起认真执行。 通过严格措施,规范管理,有效提高了公车使用效率,节约了公车开支,确保了公车安全,促进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 给请客送礼戴上“紧箍咒” “2013年以来,到我们门市部买高档烟酒的人很少,中低档烟酒销售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张老板在维西县城念萨街开了一个名烟酒销售店,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他从以经营高档名烟名酒为主转为以销售中低档烟酒为主。 记者在维西县龙园超市等营业场所采访时了解到,2013年以来,精包装的高档食用香油、食用青刺果油、野生羊肚菌等特产销售量比往年大幅下降,但普通食品销售量却大幅增长。 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话有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别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西县给“请客送礼,跑关系”戴上“紧箍咒”。2013年以来,维西县通过下发廉政文件、发送廉政信息、滚动廉政标语等方式为领导干部送“廉礼”,提醒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有关改进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 维西县下发了《关于坚决刹住“双节”公款送节礼不正之风的通知》,要求各单位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严禁出现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奢侈浪费现象发生,做到了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由于宣传教育到位,全县未出现违纪违法和举报事件。 该县结合实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改进作风,先后出台了《维西县县处级干部改进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维西县乡科级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维西县“三资”“双签”》《维西县村两委“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细则》《维西县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维西县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工作交接办法(试行)》《中共维西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请销假及公差外出汇报制度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维西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四项工作制度》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