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赵明喜 赵明喜同志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可许多人对他依然念念不忘。 赵明喜同志系云南通海市人,原先在维西县农牧局工作。六十年代调攀天阁乡任乡农技站站长。任职期间,他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疾苦,深入田间地角,与群众同劳动,经常和社员谈心,掌握了攀天阁的地理情况、农耕情况和民风民俗。他知道攀天阁是个海拔2600米的高原盆地,是世界高海拨的产稻区之一,它所产的黑谷红米是一种独特的品种,经考究,1916年,当地居民彭氏、曹氏二兄妹回原籍鹤庆扫墓途中,从剑川上兰乡(今老君山镇)带回三升“乌鸦谷”品种,它是唯一的寒带稻种。到攀天阁试种后取得成功,从此翻开了攀天阁种稻产米的历史。 攀天阁村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最大的艰辛,在原来几十亩田的基础上,扩大到1800多亩。为了满足种稻的需求,赵明喜同志通过认真调研,采用单株选育、提纯复壮的方式,培育出一种产量相对高的白谷品种,称“攀农一号。”这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适应海拔最高、产量稳定的品种。从此打消了“秧苗坏了无处找,不是黑谷栽不成”的后顾之忧。 由于品种珍贵,一年一度的选种、留种、育秧比较认真,村民在赵明喜同志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将饱满、穗大的谷穗选抽出来,不用脱粒机、不用连竿打,而是把抽回来的谷穗一把一把地用手在矮桌上板下来,再把板下来的谷种经太阳晒干后,收藏在木缸里,在每年撒秧前二十天,把谷种提前泡在松木槽里,插上几枝新砍来的松枝条,泡上二十天后,将它捞出来晒,待水气晒干,把它放到木缸里,捂上一天一夜,便可撒到提前做好的秧田里。 做秧田是一道相当细致的农活,赵明喜同志要求撒秧的田必须提前铺上一层厚厚的干松毛并放火把它烧掉。这样做,一能增加秧田温度,二能烧死田中的虫卵和害虫,三能烧死各种杂草的草籽,四能增加秧田的钾肥。田烧好,挖秧田,挖完秧田放田水,然后用锄头把秧田拌细,再用手捞去秧田中的草根。秧田必须用一根圆木把它滚平,使秧田水深浅保持一致,方可撒秧。 田间管理更是一道艰辛的工作,赵明喜同志要求所有农户一要防止牲畜、雀鸟破坏。二是要求秧田水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深度。三是如发现秧田水起青苔,要即时撒“硫酸硐”。如发现虫子翻小秧,立即撒提前准备好的“红木皮粉”。如发现小秧长势不好,必须排出秧田水,让太阳晒上一至二天。到秧苗长高一寸时,施清粪水一次。在赵明喜同志的督促下,各家各户对秧田的管理不敢掉以轻心。 赵明喜同志还认真抓好插秧的四个环节。一是抢节令、谷雨期间完成备耕工作,立夏节令正式投入栽插,小满必须关秧门。二是抢水,栽秧前一定要把田中的水放好,如天旱或水源不足,赵明喜同志便发动各农户使用吊桶打水,也要把秧苗按节令栽下去。三是改变以前多株密植、满天星的插秧,实行每丘田插秧都要拉线,认真注意株距、行距,做到稀株密植。四是保苗水一定做到深浅一致。待一星期左右秧苗定根后,“除草剂”就要跟上。 攀天阁的稻谷要种得早,收得早。为了提速插秧期,赵明喜同志采用了温室育秧、薄膜育秧等科学的育秧方法,改变了历来的清明泡种、小满开秧门的例规,实现了谷雨节令完成备耕工作、立夏节令正式投入栽插、小满节令必须关秧门。 由于采用了以上种种种田的科学措施,促使攀天阁的稻谷产量由原来的亩产两百斤,逐年上增至目前的600多市斤。 赵明喜同志永远活在攀天阁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