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扶贫攻坚纪实 美丽的迪庆高原,一幅大美人间画卷:高耸的雪山,奔涌的河流,草原上装点着五彩的鲜花……然而美丽总与苦寒相依,迪庆州所辖3个县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了改变贫困面广、程度深的现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迪庆紧扣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坚持“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建成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渠道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全州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多措并举 迎难而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迪庆走出了一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措并举、合力攻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路子。 以产业为支撑,打好扶贫攻坚战。要脱贫致富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发展产业来支撑,在旅游、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制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实施“百村行动”,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向适宜区集中,特色产业逐步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高原坝区和山区以春青稞、马铃薯、春油菜、玛咖、蔬菜和牦牛、藏乡猪、尼西鸡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带;二半山区以核桃、药材、干果、豆类和肉牛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带;河谷地区以葡萄、冬青稞、烟叶、蚕桑、核桃和生猪、肉牛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培育发展藏秘、藏龙、香雪、天仕力、舒达、康邦美味、碧罗雪山等一批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致富难的问题。 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持整乡、整村推进扶贫为重点的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扶贫责任,做到扶持一个村、变化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发展一个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全力实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通组公路、村内道路硬化、民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 加强组织保障,夯实扶贫攻坚基础。按照省委对迪庆工作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迪庆把扶贫开发与改善民生和加强贫困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州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认真开展“三建三带三创”,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头致富的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在基层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雪山峡谷 硕果累累 通过不懈努力,近年来迪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藏区和全省前茅,扶贫工作取到了显著成效。 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06至2012年,迪庆州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2319.43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7755.43万元,上海帮扶资金22564万元,中央藏区扶贫专项资金12000万元。在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的强有力支撑下,通过认真落实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易地扶贫、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等扶贫措施,2012年迪庆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69元,与2006年的1614元相比较,累计增长3155元,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全州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14.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6.8万人,减少了8万人(按云南省2010年贫困标准1274元计),贫困发生率由43%下降到22.67%,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新贫困标准提高至2300元以后,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9.91万人减少至2012年的17.7万人,减少了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3.7%下降到56.2%。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截止2012年,全州近90%的村民小组修建了简易的进村公路,50%的农村住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能源清洁化。全州居住比较集中(2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50%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60%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接受了一次劳动技能培训,70%的农户有增收的产业,为迪庆州贫困群众的可持续脱贫奠定了基础。 稳定发展环境明显增强。通过坚定不移抓发展,迪庆经济实现了跨越突破。“十一五”以来,全州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16个州市和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排名第1位。广大农牧民群众从扎实有效的扶贫开发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思想觉悟明显提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和谐氛围不断形成,干群、党群关系更加紧密,群众对党委政府思想上更加信任,情感上更加贴近,脱贫感恩情怀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参与迪庆绿色家园、精神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四个美好家园”的建设积极性得到提高,确保了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全面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十一五”以来,迪庆州委、州政府按照生态立州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对居住在高半山区失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尤其是2011年,决定将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德钦县羊拉乡和奔子栏镇12个村民小组156户898人整体搬迁到奔子栏镇达日村,此举打破了迪庆州原有的扶贫开发模式,开启了迪庆探索生态建设、移民搬迁、扶贫开发、产业建设四位一体的扶贫新模式。如今,迪庆正举全州之力推广“达日经验”,西丁各、玖农顶、别咱开等一批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全面实施。截止2012年,全州共投入资金9082万元,分别在维西县巴迪乡、香格里拉县东旺乡实施整乡推进项目,项目覆盖11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惠及2874户14082人。通过对我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整乡整村推进项目,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面向未来 任重道远 贫穷不是一日形成的,脱贫也不可能指望一日之功。迪庆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自然、历史、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扶贫与脱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12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24%,全省的88.03%,按新颁布的脱贫标准,全州贫困人口约17.7万人,占乡村人口的56.2%,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为进一步加大迪庆扶贫开发力度,帮助藏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重要增长极、中国藏区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胜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在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支撑带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居住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特殊贫困群体,采取扶贫生态移民和产业扶贫开发齐头并进的措施,切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推进迪庆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州扶贫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