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侧记 维西群众跳起欢快的《阿尺目刮》。 夕阳西下,暮云合璧。欢快的《阿尺目刮》舞曲响起来,欢乐的舞蹈跳起来。尽管时值隆冬,维西县永春乡拖枝大村文化活动场依然挤满了跳健身舞的各族群众。 “跳健身舞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跳健身舞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愉悦心情。”拖枝村普米族妇女和建仙高兴地说。 “近年来,维西县民族健身舞已遍及城乡各地,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西县文体广旅局负责人周光耀说。 据了解,近年来,维西县认真实施“文化兴县”战略,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繁荣先进文化的能力方向,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该县文化部门尽职尽责,除推广广场健身舞外,还利用各种节日、庆典组织和协助配合老协、团委、妇联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举办春节团拜会、耍龙舞狮、射弩比赛、“三八”节游园活动、全民健身日穿城跑、“五一”“五四”才艺大赛,开办青少年书法绘画培训班、 “庆国庆”书美影展、全民健身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活动,完成了维西少体校挂牌的一系列工作,组队参加了“金鼎锌业”杯篮球邀请赛,荣获第二名。 阿尼比是澜沧江西岸的傈僳族村寨。过去,这里由于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如今,阿尼比建起了文化活动场,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村组建了文艺表演队,逢年过节都组织文艺演出。每天晚上,我们村的群众都聚集在文化活动广场跳健身舞。”阿尼比村委会负责人说。 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该县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今年,建设了9块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向30个行政村配发了篮球架16套、乒乓球桌6套、音响设备32套;完成了影剧院的修缮和民族文化工作队综合排练厅、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将在12月份启动。 近年来,维西县加大图书室建设力度,完善服务,加强农家书屋、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的管理,增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能力。该县分别于今年4月和9月分两批对全县农家书屋及乡镇文化站书屋增加了10万多册藏书,加强了设备管理机制和服务内容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个基层服务点(暨挂牌为农文网培学校),文化部门给10个基层服务点配送了500张光碟,《农村科技信息》20期,内容有《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向雷锋同志学习》《文化助春耕(二)》《种养科技》1-10期、《新农村建设》1-6期等,使10个基层服务点能正常开展服务工作,广大基层群众能够尽早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 今年,维西县图书馆分类上架各类新书962册,其中少儿类558册。图书总藏量达71618册,共接待读者6511人次,其中阅览室接待读者832人次;阅览图书2718册,开放时间1050小时。图书外借室接待读者 2309人次,借阅图书4250册,开放时间1078 小时。少儿阅览室接待读者 961人次,流通书刊 3844册,开放时间 930小时。电子阅览室全年共开放1056小时,接待读者2409人次。目前,该县图书馆正准备迎接全国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 该县文体广旅局协助县宗教寺庙管理局、新华书店搞好“寺庙书屋”图书上架工作,分别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协助州文体局、维西县宗教寺庙管理局、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前往全县各个寺庙分类上架图书2166册,其中达摩寺上架图书491册、价值15069元,来远寺上架图书831册、价值30027.5元,康普寿国寺上架图书491册、价值1509元,兰经寺上架图书350册、价值8089元。 “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像城里人一样听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看到大洋彼岸的风起云涌。”彝家山寨锅底塘村民小组农民沙志亮边看电视边对记者说,“有了卫星广播电视,山不再高,水不再远,文化生活不再单调。”诚如沙志亮所言,卫星广播电视已经成为维西县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的“千里眼顺风耳”。 近年来,维西县加大城乡广播电视建设力度,建成53座“西新”调频广播工程台站。这些台站以卫星接收,调频无线转发方式将中央、省、州人民广播电台信号覆盖全县,以优质的覆盖质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省、县和乡镇三级服务网点构成的服务机构,建立了“由政府买单、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老百姓受益”的“村村通”接收设备维护服务体系。今年以来,维西县对全县11个网点各网点共修复、更换接收机、高频头1520余件次,使全县群众的“村村通”故障设备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终身免费维护的服务,在全省“村村通”维护长效机制建设模式探索过程中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解决了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确保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时时通”和“长期通”。维西县完成全县7乡3镇262套“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分布在全县82个村委会(社区),实现了利用高科技手段技术进农家书屋的新平台,将高品质的视频、音频、电子图书、杂志、报纸和音像制品等内容,以数字方式投递到农家书屋的目标,解决了传统农家书屋更新慢、内容不足等问题,完成了1000户,“户户通”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收视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