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 历练人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01 10:10:26

——记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村医阿木

村医阿木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卫生室工作了整整18个年头,她用自己的青春铸就了一个普通乡村医生平凡而又高尚的一生。

感恩艰难的历练

1995年,从迪庆州卫生学校毕业的阿木被分配到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卫生室。她住在村公所不到30平米的宿舍,每天在露天的院子里接诊,村公所院子的树上、柱子上到处挂着吊针瓶。

那时的奔子栏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阿木除了要接诊附近的病人,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背上医疗箱出诊。一些遥远的村落要徒步行走半天的山路,崎岖的小道上荆棘密布、野草丛生,阿木说她最怕的就是遇到蛇,碰到后她都会心慌。

那几年正好赶上人口普查下乡,担任普查员的阿木她经常只睡4个小时,晚上加班熬夜把白天记下的人数和资料统计出来,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门。阿木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统计资料,都用笔标注得清清楚楚,由于用笔时间太长,她右手食指和拇指上都生了厚厚的老茧。

艰辛的岁月让年轻的阿木迅速成长起来,阿木说她至今仍然感谢那段过去带给她对生活的认识和人生的历练。

村医成了老百姓的“布姆”

当时农村经济贫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主要都靠夏季捡松茸。在阿木那本硬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病人拖欠的医疗费账单。

1997年,80高寿的尼姑尼玛慈木因感冒引发了肺炎,被送到阿木的卫生室。阿木连续照顾了老人十多天,除了打针喂药还给老人做饭、洗衣服。病治好了之后,老人却流下了泪,说自己实在拿不出钱。阿木赶紧安慰老人,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从那以后老人就亲切的叫她“布姆”(女儿)。

在阿木行医的18年里,遇到过很多像尼玛慈木老人那样没有钱看病的人,阿木虽然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和所欠的医疗费,却从没有向这些病人伸手讨过一分钱。即便是在她经济拮据的年月里,阿木也只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她总说自己的事和家里人一起想想办法总会熬过去的,而那些农民的日子实在太苦,让人心疼。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结婚后的阿木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岗位上,丈夫嘴上唠叨着她不顾家,却也拿她没办法。开方拿药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阿木却非常热爱这个职业,能给人治病,阿木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007年6月21日,幸福却被意外降临的灾难打了折扣。阿木从两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了下来,她艰难地爬行着捡起离她不远的手机,向家人求助。

医生说从高处摔落导致阿木的十二胸椎压缩性骨折,必须尽快做手术,并提醒她手术成功率不高。阿木接受了手术,术后却落下了病根——她无法弯腰,而且无法长久站立和端坐。休息了半年多,阿木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开始回到卫生室上班。她给自己绑上了厚重的腰带,可时间一长,腰部就像被戳了刀似的,寒冬腊月里豆大的汗珠往外冒。

阿木说有时候甚至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腰不能弯,笔、纸、药这些东西偏偏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掉在地上,她只有慢慢地直着腰蹲下去,跪在地上才能捡起东西。穿鞋也成了一大难题,本来可以早早的出门,穿个鞋就要耽误好一会儿。

带病坚持工作的日子过了6年,阿木的腰椎已经严重变形,每年春节假期她都奔波在求医问药的路上。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康复的渴望让她更深的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她对自己的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她不愿意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病痛折磨。

阿木的门诊已经搬过三次了,却总是围着村民更方便的地方转,从村公所到集市口再到如今的街头。每当太阳温和地照向奔子栏祥和的村落,卫生室笨重的卷帘门便像吹着晨哨似的吱吱打开,阿木稍显臃肿的身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阿木个子不高,给病人挂针水瓶的时候总要轻轻踮起脚尖,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她来说是困难的,何况卫生室里每天人头攒动。有时候,一天下来,阿木的腰痛得厉害,整个人只能趴在沙发上整理一天的处方,她记不清自己流过多少次眼泪。

阿木现在住的房子是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滕蔓绕在腐蚀的木桩上紫色的果实摇摇欲坠。这棵葡萄树像极了阿木,在艰苦的环境里生长,越挫越勇。

“我愿意扎根在农村”

阿木出身在农村,家里有四兄妹,大哥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因为病痛而去世。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阿木毅然报考了卫校。

在阿木行医的这片热土上,她经历过很多生死别离,也见证过别人的苦难,她对于这片沙坝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也许,当她第一次背着沉重的行李来到这个小村庄时,她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阿木说她的今生注定是要在奔子栏的,说这句话时她笑得那么灿烂。是啊,这个女人在这个村庄生活和工作了整整18年,她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她的故乡,她把根都扎在了这片土地,又怎么舍得离开?(此里取次)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