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成就人生梦 科技照亮致富路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20 14:59:32

施春明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 (杨洪程 摄)

施春明在玉米高稳产示范种植技术培训班上给学员讲课。 (杨洪程 摄)

用科技丰富“菜篮子”

“科技照亮了致富路。过去,我们村单靠种植玉米过日子,没有经济来源。如今,我们在施春明等农技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年人均经济收入从过去的几百元到现在的8000多元。”傈家山寨龙爪箐科技带头人李汉华在谈到村里的变化时首先想到的是施春明。

在维西县广大群众的记忆里,10年前,维西县的蔬菜60%以上来自大理等地,尤其是冬季市场上全部都是外地蔬菜,不仅不新鲜而且价格高。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每天早晨,县城周围的拉河柱、龙爪箐、豪猪箐等村的菜农驾驶着汽车赶往县城卖菜,琳琅满目的时鲜蔬菜把农贸市场打扮得五彩缤纷,消费者不仅买到了安全的无公害时鲜蔬菜,而且在价格上也得到了实惠。

维西城乡居民“菜篮子”的丰富凝聚着施春明和他的同事的心血和汗水。通过以点带面推广无公害蔬菜高产高效技术,2003年以来,在施春明的带领下,农业技术人员开始了无公害高产高效蔬菜种植技术攻关,先后在澜沧江畔白济讯乡统维村、叶枝镇叶枝村和永春河边的拉河柱村等地开展了大棚蔬菜种植和无公害高产高效蔬菜种植技术示范项目,并取得圆满成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施春明又成功地在保和镇龙爪箐等地实施了墙体蔬菜大棚的温室试验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施春明试验示范了漂浮育苗育新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提高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益,让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近几年来,施春明在挖掘维西糯山药等特色蔬菜的基础上,成功引进并大面积推广了山东“抗病铁杆80白”大葱、日本青花白菜、韩国萝卜等近200个蔬菜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篮子”。

科技催生满园春。到2012年底,维西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蔬菜总产值达3100多万元。本地蔬菜占据了市场90%的份额,糯山药、百合等特色蔬菜大量销往昆明、丽江等地,既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篮子”,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用科技鼓起农民“钱袋子”

“如果没有施春明的技术指导,我们村农民的增收梦就破灭了。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施春明给我们送来了破解难题的实用技术。”傈家山寨川达村委会主任激动地说。原来,今年5月中旬,川达村的400多亩桔梗患上了根腐病,看到桔梗苗一天天枯萎,种植户心急如焚。正当种植户一筹莫展之际,施春明送来了及时雨,找准了病因,药到病除,400多亩桔梗得救了,群众打心底感激施春明。

不管遇上什么困难,施春明都把群众的事情当做最大的事情;无论走到哪里,施春明都深受群众欢迎。

帮助群众增收是施春明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施春明勤勤恳恳,殚精竭虑,致力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维西县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生物资十分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施春明把依靠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大力发展秦艽、当归、滇重楼、川乌、木香、玛珈等中药材,使之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兴产业。

在施春明的主持下,农技中心先后在攀天阁乡美乐村、永春乡拖枝村、兰永村等地开展了秦艽、重楼、川乌、玛珈等药材无公害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秦艽从3年一收变为一年育苗,一年一收,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秦艽亩产值从原来的1200元提高到现在9500多元,最高的亩产值达近2万元。

生产效益的提高激发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2012年,维西县中药材种面积已经突破了3万亩,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带动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维登乡山佳村白皮大蒜是维西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它具有蒜果大、口感好、含大蒜素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2006年起,施春明带着农技人员深入傈家山寨山佳村开展了大蒜无公害高产栽培示范项目,重点推广了大蒜专用施肥和葱蒜叶面肥技术。通过推广此项技术,维登山佳白皮大蒜平均每亩增加经济效益720元。到2012年底,维登山佳大蒜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每年带动维登乡山佳村农民增收入25万余元。

过去,维西县多数农田冬季是闲置的。为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民增收,施春明带领农技人员实施了冬季农业开发项目。该项目着力推广了冬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和油菜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马铃薯地面覆盖和油菜栽培技术,马铃薯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平均亩产值达4500元,到2012年,推广面积达5000亩,实现产值达2250万元。2012年,冬油菜零星种植1.8万亩,在先后引进了 “双低”花油系例品种和云杂油菜品种后,产量逐年得到提高,单产达150公斤,实现亩产植1500元。

在过去的30多年岁月里,施春明为维西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丰碑,组织给予他崇高的荣誉。在谈到施春明时,同事们总是翘起大拇指夸赞:“施春明是农技站线上的排头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然而,每当这个时候,施春明总是谦逊地说:“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的工作离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的距离。面对群众的要求,我一点也不敢懈怠,摆在我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今,施春明已经临近退休,但他依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追寻人生梦想: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用智慧和汗水点燃傈乡科技星火,用科技撑起“粮袋子”、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