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成就人生梦 科技照亮致富路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20 14:59:32

——记云南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施春明

● 杨洪程 文 / 图

施春明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生物灭虫技术。

在维西县广袤的田野上,人们随时可以看到一个白发苍苍但精力充沛的身影奔波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30多年来,这位年逾五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怀着“让生命在服务三农中出彩”的梦想,始终站在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傈乡的科技星火,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书写出人生的精彩画卷:他先后8次获得云南省农业厅科技推广成果奖;2次获得省级先进工作者荣誉;多次受到州、县表彰。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农民的贴心人,传播农业科技的使者”的维西县高级农艺师、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施春明。

用科技撑起“粮袋子”

维西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占90%以上的农业县,山高谷深,旱地多水田少,耕地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较大。解决维西县“粮袋子”和群众增收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关键又在于科技。

“推广科技,撑起‘粮袋子’,确保粮食安全,农业技术人员责无旁贷。”这是施春明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作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施春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繁重的任务面前,施春明一点也不敢懈怠。他先后订购了《中国种养殖技术大全》、《农田杂草化除防控技术》、《农田鼠害防治》、《中国植被》、《云南农业》、《中国农技推广》等上万元的书籍。他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虚心向专家、同事请教。靠着对农业科技的执著的爱和一股子钻劲、闯劲,施春明突破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站在维西农业科技前沿,为解决“粮袋子”和农民增收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玉米是维西县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8万亩以上。过去,由于技术落后,维西县玉米亩产一直徘徊在200公斤左右。在施春明的带领下,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展开科技攻关。施春明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集成玉米综合配套高产技术推广计划》,把改良品种,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列为解决玉米单产低问题的重点。在近15年的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推广实践中,施春明先后引进了“京杂”、“中单”、“保玉”、“海禾”、“鲁单”、“云端”、“北玉”等50多个品种,通过试验选育出适合维西不同海拔的玉米品种20个。施春明与同事一道积极推广地膜覆盖载培,湿籽定向直播,玉米芯育苗移栽,玉米双行条栽等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解决几万农民面临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较多,留守在家的以老年人居多,广大农村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施春明制定了既节省劳动力又增产增收的“三加农业实用技术”,即推广杂玉米种加化学除草加杀虫剂加地膜加杀菌剂加矮壮素加测土施肥的玉米种植模式。为了帮助农民掌握此项农业实用技术,施春明结合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技术手册》,送到农户手中。为了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掌握此项技术,施春明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到田间地头把手讲解指导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要领。

有什么样的耕耘就有什么样的收获。施春明每推广一项农业技术就培养出一批乡土人才,让科技之光闪耀在傈家山寨,照亮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施春明主持实施的《集成玉米综合高为技术推广计划》获得圆满成功,杂交玉米平均亩产比本地改良品种增产60公斤以上,使用地膜等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比露天玉米增产105公斤。仅这项技术每年可增加玉米产量1500多吨,产生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从而实现玉米高产低耗,提高单产,增加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

“滇杂31号、32号、35号”的引种,成功开辟了维西水稻种植新天地。2003年,在施春明的主持下,农技中心在维西县澜沧江边开展80亩“滇杂31号、32号”引种试验,接着在永春河,腊普河边开展了“滇杂35号”引种试验。他和他的同事把田边地头当作自己的办公室,开办培训班,到田间与农民一起劳动,手把手地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80亩试验结出丰硕成果:“滇杂31号、32号”与传统品种“大白谷”、“合系39号”相比,平均每亩增产181.75公斤。康普乡倮那村上下村民小组种植“滇杂”品种,从原来粮食不够吃到有大米出售。科技创新推广,造福百姓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到2012年,维西县“滇杂”推广面积达到5000亩,每年增加水稻产量700多吨,带动农民增收120多万元。

近几年来,在施春明的指导下,维西还成功引种和推广了“云杂5号”、“云杂6号”杂交小麦,创造了种植“云杂5号”小麦2.1亩,单产556公斤的新纪录,使维西小麦平均亩产提高到195.22公斤。在发展迪庆青稞特色产业上,施春明和他的同事齐心协力解决了青稞种植中倒伏严重、产量受到严重影响的技术难题:在青稞拔节期喷施健壮素。这一技术使维西县2012年“云青2号”青稞3000亩核心样板单产达到314公斤,为维西县青稞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