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求绿色梦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09 09:39:16

——傈僳族汉子余文光40年种树护林的心路历程

● 杨洪程

这是一个尘封40年后,偶然间听到的奇人奇事。4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但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40年?40年种树护林,40年含辛茹苦,225亩荒山披上了绿装;40年风风雨雨,种树护林人从青丝到白发,把一生最宝贵的光阴无怨无悔地献给一生追求的绿色梦想。这个留下传奇故事的人就是维西县保和镇腊八底村傈僳族农民余文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余文光种树护林的心路历程吧。

偶然间,余文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必然寓于偶然之中。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新上任的腊八底村总支书记胡建才为了解村里的森林资源情况爬上了白岩山。

穿过茂密的森林,胡建才惊奇地发现茂密的森林中隐约有一道柴门,柴门上还有一幅用毛笔书写的长联:“山花烂漫高原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蜜蜂采花蜜;青山常在四季花香翠绿布谷清脆百灵唱春天。”横批是:“绿色的春天。”对联不是很工整,但表达了主人对绿色生活的向往。胡建才走进柴门,看见一位老年人正在苹果树下采蜂蜜。

这位老人就是余文光,今年62岁,已经在白岩山上种树护林40年了。胡建才回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讲述了老人的感人事迹。大家认为,余文光40年坚守绿色梦想,40年始终不渝种树护林的事迹是腊八底村实施生态立村战略的典范,是全村群众学习的榜样。

余文光的事迹不胫而走,保和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先后到大山之中看望余文光,号召全镇各族群众向余文光学习,掀起建设美丽保和镇新高潮。

为追求梦想,他住进了白岩山

早在1973年春,余文光为追求绿色梦想住进了离腊八底村7公里多的白岩山,开始了艰辛的种树护林生活。前几天,记者来到白岩山时,余文光将他的小影集和笔记本拿了出来。

日记中的一句话诠释了余文光为什么住进白岩山苦苦追求绿色梦想:“我是共和国的一员,我要种下万棵树、万株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余文光的日记有思想,语言流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经过了解记者才知道,“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一年,余文光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但因动乱,终止了学业,回家务农。

毁林开荒的迹地让余文光心痛。大跃进时期,白岩山曾经发生的一幕至今深深地刻在余文光的脑海中。当时,生产队组织社员到白岩山开发药材山,放了一把火,将茂密的原始森林点燃,一时间,火光冲天,大火整整燃烧了一个星期。大火熄灭后,社员们开始开挖生地,种上当归等中药材。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停止种植药材,药材山撂荒了。荒山秃岭刺伤了余文光的心,他萌生了誓将荒山秃岭变绿洲的强烈愿望。

正是青春好年华,为了绿色梦想,余文光在人们不解的眼神中住进了白岩山,开始了种树护林生涯。

为追求梦想,他的家庭破碎了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余文光的心也特别冷。妻子不堪忍受贫穷生活,丢下3个孩子跟别人走了。这时,老大6岁、老二4岁、老三才2岁。原先,3个孩子都跟着母亲在腊八底老家生活,孩子的母亲跟别人走了,余文光只能将孩子带到白岩山的窝棚里共同生活。

村里好心人劝余文光:“搬到村里吧,不要再为你看不到希望的事情折磨孩子了。”

然而,为了心中的梦想,余文光咬紧牙关,边植树边带孩子,再苦再累也不放弃追求梦想。

余文光在这段时期的日记上写道:“为了追求理想,哪怕天天喝白开水心里也甜。”

当地傈僳族群众把白岩山称作阿尼打底,即放牛的地方。今年63岁的傈僳族老人老蜂过去经常在阿尼打底放牛。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老蜂感叹道:“余文光是一个奇人,他为理想吃尽了苦,受够了罪。我到他的窝棚,看到他们父子4人煮着一锅瓜,一人盛着一碗吃,没放一滴油,连盐巴也没有。他家的那口铁锅因长期不沾油生锈了。”

老蜂还向记者讲述了余文光种树的艰苦经历。他说:“余文光种树的那个地方没有水,为了让树苗成活,老余要到1公里外的水源地背水浇灌树苗。他实在是一个拼命三郎,没日没夜地劳动,吃尽了别人无法想象的苦头。”

日子实在很苦,余文光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住在白岩山种树护林,没有经济收入,就连盐巴也买不起。平日里,父子4人吃的就是余文光在林间种的燕麦、荞麦和洋芋。

如今,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娶了媳妇成了家。孩子们多次请求父亲搬到村子里生活,但余文光就是不肯。他对孩子们说:“我的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不能离开白岩山。”

白岩山,绿色家园、我的天堂

今年春节,余文光老人与往年一样在白岩山度过。孩子们多次来接他,但他总是不肯下山。记者在余文光笔记本中抄录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点也不孤独,一点也不寂寞,我有青山绿水作陪。白岩山,绿色家园,我的天堂。”

诚如余文光老人写的一样,如今的白岩山已今非昔比:森林郁郁葱葱,百鸟放声歌唱,花丛中彩蝶翩翩起舞。

老人当年勾画的建设绿色生态园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迹地变成百花园。225亩生态园周围的参天大树记录下老人40年的艰辛足迹,3000多棵苹果树有的已经有40年的树龄,树龄最短的也有20年。除了苹果树,老人还在园内种下了2100多棵胡椒、五味子等经济树种,园内植物种类已经达到510多种。

老人一边采摘野生菌一边说:“我的生态园成了聚宝盆,园内有蕨菜、野生天麻、羊肚菌、野生重楼。一些客商慕名上山收购山货药材。采摘蕨菜季节,我每天收入100多元,加上羊肚菌、野生天麻等收入,一年收入7000多元。”

60多岁的余文光,走路快步如飞,动作敏捷,那张充满微笑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心灵的满足让老人没有忧愁和烦恼;原生态的绿色生活使老人身体硬朗。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选择的路是正确光明的,尽管旅途多么艰辛,我都不会放弃理想。我要与青山绿水共存。”

“为了追求建设生态园的理想,我的妻子离我而去,孩子们跟着我吃尽了苦头。村里不少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认为我是在做不切实际的梦、做不着边际的事,有的甚至讥讽我是疯子、傻子。面对这些,说心里一点不难过那是假话。当时,我的心里实在很苦、很苦,但这种苦又有谁能知晓?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和打击,我都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不,我不是坚持下来了。”

“我知道,我做的事情不会赚大钱,更不会惊天动地,但我为一辈子能够做出一件对子孙后代有好处的事情而感到自豪。我的这一生值了。”余文光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去年,一位大理老板看上了余文光的生态园,愿意出资40万元买生态园使用权,余文光不为钱所动,他婉言道:“我种树护林不为钱,为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其实,对于余文光的生态园来说,40万元太少了,就是以每棵树10元钱的价格算,余文光的生态园的价格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更何况这个生态园已成为余文光的命根子,他怎么舍得别人买走呢?

在余文光的生态园里有一间杈杈房,当地人把这种房子叫做窝棚。窝棚何用?在牧场上放牲口时的临时住处。窝棚里的锅碗瓢盆所有家当加起来价值还不到2000元。时至今日,这里不通电、没有广播电视,余文光了解山外的消息,主要是阅读从村委会借来的《农村百事通》和一些报刊杂志。如果不到这里,我们无法想象老人在这里的40年光阴是怎样度过的?

余文光小窝棚的侧面竖着一座小塔,这个小塔是余文光60岁生日时建的。塔上有一块碑,碑上是余文光写的1200多字碑文。碑文记录下余文光40年坚持建设生态园的心路历程:“我是共和国公民,我要做民族文化传承人,绿色家园守护人,种树护林,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绿荫。”

“我要与青山绿水永远在一起。”离开生态园时,余文光把记者带到生态园的一块高地上说:“我死了也要守护生态园,我将在这里立一块碑,写下这样几个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