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迪庆日报女记者 ●余嬉莲 格桑梅朵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花朵,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题记 8月28日、31日,高原的阳光被厚厚的乌云遮住。迪庆州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与四川省得荣县交界地区先后发生5.1级和5.9级地震。作为前往灾区一线的“无冕之王”,迪庆日报女记者们放下了为人妻、为母亲、为人女儿的柔情,义无反顾地走进那片被天灾摧残的土地。 面对震后的断壁残垣,面对身心受到摧残的同胞,她们流着泪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在乱石纷飞间她们和所有武警消防官兵们并肩作战;在余震不断、灯光昏暗的救灾帐篷里写稿。她们饱含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秉承不畏艰险、坚守一线的职业精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迪庆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她们身体力行,用迪庆女记者的担当和责任,对党和人民的喉舌作出了最真实、最贴切、最有分量的诠释。 和金莲、李晓翠在尼西乡幸福村形朵村民小组临时安置点采访形朵村民小组副组长玉点。 三进灾区的和站长 9月19日19:20分,离“8·28”地震已有22天,和站长(同事们对香格里拉县记者站站长和金莲的昵称)打来电话,给我讲起了灾区人民过中秋的场景,她说:“今晚的天气有些凉,但是大家的心却很温暖,大人、小孩都有月饼吃。”谈话间没有丝毫对身处灾区的畏惧,没有对远离家人和孩子的牵挂,言语间满满的都是灾区群众的生活、起居情况······ 想起她柔弱的身影,我的心有点疼,这是她第三次进灾区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行动,做好地震一线最真实的报道就是她对记者这份职业最好的诠释。“8·28”地震后,她和一位男记者第一时间前往灾区采访,“8·31”地震当天她就在现场。远在香格里拉县城的我们,不时会为几次突如其来的震动而心有余悸,而她,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徒步艰难地行在受灾最严重的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村民小组,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拉格宗景区。她拿起相机,拿起采访本,第一时间记录下灾区人民的情况、党委政府所做的一切。 这是在和站长的QQ空间里读到的一段话——“白岩松关于新闻信仰就写道: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用这段话勉励自己也勉励我亲爱的媒体朋友们。”网友纷纷引用一句网络热语“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但我没有,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这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真实的和站长对待记者这个职业最朴素最掷地有声的表达。 9月8日,记者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采访尼西乡开香村民小组组长阿茸顿珠。 带病的“翠鸟”妈妈 “8·28”、“8·31”地震期间,“翠鸟”(记者李晓翠)如同姐妹们给她起的绰号一样,在医院、民政、地震部门飞来飞去地采访有关地震的所有新闻,不知疲倦。9月7日,打电话约她一起吃中午,没想到这只“翠鸟”顾不得吃中午,拔下正在输液的针头,已在去尼西灾区的路上。当时,她还发着高烧,1岁多的女儿刚从虎跳峡老家上来香格里拉。断奶之后,宝宝已好几个月没有见到妈妈,还没见到宝宝一面,这只带病的“翠鸟”妈妈离孩子更远了。晚上19:50分,发去讯息问“翠鸟”吃饭了吗?她发来讯息:“准备吃,大锅饭,一菜一汤,和灾区的孩子们。” 她说在灾区,最动容的表情就是灾区孩子们的笑容,这些农村的孩子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坚强。虽然余震不断,地震带来的惊恐和伤心无法避免,痛失家园的人们皱紧眉头,心情会变得沉重,但在幸福村形朵村民小组临时支起的帐篷外,随处可见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身影。没有什么能阻挡孩子们绽放天真可爱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心里感觉再大的艰难困苦都会过去,有笑容,明天就有希望。 9月4日,施学群在奔子栏镇争古村民小组安置点采访搭建临时畜圈情况。 小施姐生命里的七天六夜 9月13日,小施姐(记者施学群)回家了,她说:“在灾区一线,比起熬夜、比起危险,更多的是感动、感慨和感悟。在灾难面前,我亲眼见证了迪庆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彼此珍惜、彼此关爱、团结互助的那份坚决和态度。最危急的时刻,灾区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们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灾难中传递爱的奉献和力量,激发灾区群众的信心和勇气,挺起了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强脊梁。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岿然不倒的精神感动着我,感动着我7天6夜的采访!” 小施姐回忆起最感动的片段:“9月3日,跟着奔子栏镇总支书兼副镇长去萨玛组的安置点,那里有13户人家,80多人,由于村庄附近没有相对安全的地方,‘8·28’后安置在玉米地里,‘8·31’后发现安置点后的山坡上有许多落石,只好又重新选择安置点。在村子另一个方向的山坡上,部队官兵铲平能容纳一两个帐篷的地块搭建帐篷,山路陡峭,地势险峻,那里只能说相对安全。我们几位媒体人空身爬上去都气喘吁吁,而达瓦此理书记却扛着50市斤的汽油,这是他所辖相对近距离的村组。地震发生以来,他负责协调各安置点的通水、通电、物资发放等事宜,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