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史:一个不被遗忘的角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08 10:30:58

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祖史村民小组,在此次地震中严重受损,它既是震中幸福村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民小组,也是本次地震中幸福村救援力量最后到达的角落。地震中该村通村公路多处垮塌中断,救援物资和人员只能通过15公里的山路通行,这条崎岖陡峭的山路不仅见证了救援的艰辛,更见证了血浓于水化解不开的军民情。

9月4日一大早,当记者赶到公路中断处的吴西龙村民小组时,村民告诉记者一队由迪庆军分区派出运送救灾物资的分队,半个小时前已从吴西龙前往祖史村民小组,我们一行紧赶慢赶,终于在大约12公里处跟上他们的脚步。一队由30名官兵组成的分队正在我们前方急行,一个个稍显稚嫩的脸涨得通红,挂着豆大的汗珠,迈着坚定一致的步伐向着祖史前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位士兵身上背负着80斤的救灾物资,有大米、面、油等食品,此外还有发电机、帐蓬等救灾物资,而这已经是军分区官兵第3次向祖史村民小组运送救灾物资了。

带队的分区副参谋长刘云宏的老家奔子栏在此次地震中也严重受损,但他拖着贴满膏药、被骨质增生折磨的病体,仍然带队前往。

当我们赶到祖史村时已是中午1时,远远地从松树林中迎出了一队老乡,一个个双眼满含热泪,迎接部队官兵的到来,有的帮着背物资,有的抱着士兵嘴里哭喊着:“我的孩子,你们受累了。”“我们也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孩子,看到你们这样苦累,你们的父母也会心疼死的”。村民格茸卓玛泣不成声地说。祖史村可以说没有一块巴掌大的平地,都是陡峭的山地,安置点已是两次搬迁,最初的安置点村操场由于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搬迁,工作人员和部队干部寻遍了整个村子,最终选择两处地势稍缓的松坡林作为人员安置点和临时厨房,两者相距一里多,由于物资运送困难,村民们的临时厨房还是露天的,帐蓬也严重不足,这次部队官兵运进来的物资刚好解了燃眉之急。

官兵来不及休息,一到安置点就忙着为灾民砍伐松树、平整地块、搭建帐蓬,忙得满头大汗,细心的官兵们还自费为村里的孩子们买来糖果,分发给他们,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果,吃得津津有味。

祖史村是一个地质灾害频繁的小村,9年前的山体滑坡导致该村所有房屋损毁,村民不得已又自选新址修建房屋,这次地震又使全村20户人家的房屋受损。

祖史村116个受灾村民中,老幼居多,仅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1人,幼儿9人,五保户2户,其中1人还是智障患者,此外还有1名精神病患者,这些人的妥善安置无疑是一大难题。在本次地震发生时,村民小组干部们第一个先赶到了五保户太姆和丹珍太姆家里,及时将他们安全解救出来,确保了该村无人员伤亡。

驻村指导员鲁益生介绍说,祖史村虽然地处偏远,但有部队官兵的帮助,短期内没有饮食居住上的困难,医疗队也随喊随到,邻近的克当村民也来帮忙,吴西龙村的村民也帮着保管物资,大家都牵挂着他们。

就在记者采访鲁益生的时候,一场震感强烈的余震又一次发生,引起人群一阵骚动,鲁益生赶紧起来向村民喊话:“不要乱跑,赶紧就地蹲下”。记者后来回到住地上网一查,又是一场震级3.3级的余震。

2时左右,一支由3名香格里拉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到祖史村的临时安置点,原来祖史5、6名村民身上莫名起了红色的疙瘩,越搔越痒,医生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就赶了上来。在临时搭建的帐蓬内,医生们忙着为村民看疹开药,经过医生的诊断,村民们得的是过敏性疱疹,没有传染性。村民中除了几个高血压以及感冒患者外,没有重症患者。据医生介绍,香格里拉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三家村、祖母顶、崩顶、吴西龙、打史、克丹、祖史7个村民小组的临时安置点,7人医疗队每日都奔波在治病防疫的每一处临时安置点上,人员集中点胃肠道、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易发,这些往往是医疗队严防死守的重点。

即便有着党和政府、部队官兵和临近村民的帮助,祖史村面临的困难也是极其严峻的,此次军分区30名官兵运送的2400多斤物资仅够维持3天,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尚未通电,运进去的发电机也只能仅仅为手机充电,作为应急通话之用。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把简易通村公路修通。

3时左右,记者一行告别村民返回驻地,就在返回的途中,4名由州电网公司派出的供电线路维修人员正在检查线路,通电问题即将得到解决。(安永鸿 张德海 郜鹏程 取次)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