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本种子是选配玉米杂交种的基础材料,只有选育到一定数量性状优良、整齐一致、配合力高的亲本种子,才能配制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杂交种。亲本种子纯度越高,性状表现越趋一致,质量就越好,杂种优势也就越强。但是,随着制种产业的进步、发展、壮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亲本早代利用,繁育程序混乱,源头管理不力,长期自交等现象突出。因此,如何正确合理使用亲本种子及对现有亲本种子的提纯改良是当前玉米制种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玉米亲本种子退化的原因,阐述防杂提纯措施及提高产量的相关途径。 亲本种子退化原因 迁移。迁移表现为生物学混杂(串粉)和机械混杂(杂粒、杂穗)。玉米属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情况下植株容易接受异系或异品种的花粉结实。因此,玉米亲本种子在繁殖时,隔离区距离没有达到要求(500m以上),混入其他玉米的遗传成分,导致亲本失去了遗传平衡,性状随之发生变化,丧失其原有典型性。同时在播种、收获、脱粒、运输、贮藏过程中都可造成杂粒。所以这种机械混杂,在繁育过程中若消除不彻底、不干净就会引起新的生物学混杂,从而加重亲本的混杂程度。 杂合基因分离。玉米亲本是人工强制多代自交的产物,其主要性状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对一致,但绝不是绝对纯合。当一个亲本投入使用后,一般不再继续自交而是隔离区内自由授粉繁殖,株间相互授粉,这些微小的差异就会通过累加,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质变,加上生物学混杂,一个纯合亲本就会由一致变为不一致,由纯向杂转化,当这些杂合体自交后,会分离为复杂多变类型,包括杂合的,纯合的,部分杂合的和部分纯合的多种基因型,表现型则由一种变为多种。如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子粒颜色,杂合型黄粒Yy自交后,分离为纯合黄粒YY,纯合白粒yy和杂合黄粒Yy3种,分离比例为l:2:l;而由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会分离为更多,更复杂的基因型,表现型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突变。亲本在繁殖时,受生长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干扰,遗传物质出现偶然变化。突变率虽然只有几百万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但在大量繁殖亲本的同时在自然界都是广泛存在的,难以避免的。突变多是隐性的、有害的、微效的,一经发现应立即淘汰。 长期自交。自交能使遗传物质基因型达到纯合,性状整齐一致,但同时也可引起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和纯合隐性基因的暴露,产生退化现象。 亲本种子的防杂保纯措施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比自花授粉作物更易混杂,所以在繁殖制种过程中防杂保纯更加重要。防杂保纯涉及到繁育和制种的各个环节,无论亲本繁殖还是杂交制种,都必须强调防杂保纯的重要性。 安全隔离。严格按规定的隔离要求,设立隔离区,从多年制种实践经验看,自然屏障隔离最安全。一般空间隔离上风口不得少于1000m,下风口不得少于500m,这是防止天然杂交发生生物学混杂的基本保证。 严格去杂。按亲本的外部特征,在苗期、抽雄期、花期、脱粒前认真反复地剔除本品种以外的杂株、果穗。 防止人为机械混杂。在播种、收获、脱粒、包装、运输、贮藏等环节都要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和种子安全保管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人操作,明显标记,防止混入异系、异品种籽粒。 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经发酵的农家肥,尤其是施用马、牛、驴、猪农家肥时一定要经过发酵处理。 减少亲本繁殖代数。一年生产多年使用,尽量减少亲本原种繁殖世代,降低混杂概率。 提高玉米亲本产量的途径 科学合理施肥。依据不同的亲本类型,土壤类型和产量设计要求,合理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每生产100kg_玉米亲本种子,一般需施纯氮4kg,五氧化二磷2kg,氧化钾4kg,施肥总量依此类推计算。还应遵循“基肥足、苗肥早、秆肥重、穗肥轻”的施肥原则,肥料总使用量为基肥占30%,苗肥占20%,秆肥占35%,穗肥占15%,总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重穗肥,轻秆肥的施肥方法,形成重施秆肥,轻施穗肥的新施肥习惯。 规范种植管理。选择肥力均匀,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精耕细作,模式栽培。实行错期播种,第l期先播5行留l行,6至7天后播第2期,即插留下的l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和保苗数因品种而异,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确保全苗。切实保证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的需求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对肥料的要求。科学防治玉米螟、红蜘蛛和大小斑病等病虫害,做到治早治小。 人工辅助授粉。在开花盛期隔2天进行一次人工辅助授粉,连续2至3次,如遇高温干旱天气,部分品种会出现“倒丝”现象,需将雌穗苞叶剪去2cm左右,以利吐丝,提高授粉结实率,增加产量。 协调花期一致。部分玉米自交系品种雌雄穗花期不协调,遇此情况,可将部分植株的雄穗在散粉前抽掉,迫使雌穗提早吐丝,促使雄雌穗花期一致,提高授粉结实率。另外采取此项措施,还可将部分变异株或不明显杂株雄穗抽除,减少杂株花粉扩散。提高繁育纯度。(金安拉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