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藏族和汉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语言交流是关键。那么,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互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藏族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无文字以前就有口译。自唐宋时期,就开始了汉藏翻译,其涉及的范围有医算、佛经、文史等方面。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汉藏翻译涉及的范围扩展到公文、历算、天文等方面。如今,汉藏翻译涉及的范围空前广泛,除书籍外,由于报纸等媒体的发行,使汉藏新闻翻译的涉及面更广泛。 1907年《西藏白话报》的创办,诞生了我国第一张藏文报纸,也就有了汉藏新闻翻译的历史,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藏文报也成为了我国大众传播体系中颇具影响力和独特传播功能的平面媒体之一,在报道藏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宣传政策法规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藏新闻翻译到现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汉藏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另外,随着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增多,都对汉藏新闻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闻系统的汉藏新闻编译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党报的藏文报,担负起党赋予党报的“主喉舌、主渠道、主窗口、主阵地”的神圣职责。为能正确发挥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认为在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注重汉藏翻译水平的提高。 理解原文表达的内容,译文内容要忠实原文内容。汉藏新闻翻译工作者,无论遇到何种类型、何种题材的原新闻稿件,必须先要精读原文,理解原文内容。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生词生字及时查阅工具书,对原文内容理解不了的,必须请教原文作者或他人。翻译不是创作,只是传递原文所载荷的内容信息。而真实性是新闻稿件的精髓,作为一名汉藏新闻编译工作者,必须要严肃自身对汉藏翻译工作的态度,要准确无误地向藏文报读者传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正能量,绝不能想当然自行增意或减意。不因自己的粗心造成误译漏译。不有意篡改原文的内容或信息,擅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或传达自己的信息。 遵循标准翻译,使译文语句表达通畅。译者在全面理解原文后,进行翻译,对翻译初稿要逐词逐句对照原文,检查有无漏译、误译现象,并要用符合译文的语言特点贴切地表达。如果表达的不够好,就算理解的再好,也是空谈。因为无法表达原文作者的意愿,就根本译不出好的作品。在汉藏新闻翻译中,译文要符合藏文的语法规律和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不重视译文的语言规范化,会使读者读不懂译文,甚至对原文理解的曲解,这样翻译效果就大打折扣。虽然从事汉藏新闻翻译工作,都会使用藏语,但是笔者认为,会用不等于能用好,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藏语水平,只有藏文功底深厚,翻译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所以,作为汉藏新闻编译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新词术语,多阅读其他藏区的藏文报,培养自己的藏文功底,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原文。这样也就达到了党报对新闻稿件“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掌握好汉藏两种文化,使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由于汉藏两种文化依附环境不一样,语言表达的风格方面也存在差异性。汉藏新闻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是把汉文新闻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藏文报的读者,其中,不能因自己的喜好习惯,而不顾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不符。汉藏新闻翻译工作者要使其藏文稿件与汉文稿件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后,用心使藏文翻译稿件具备藏语表达风格。只有藏文与汉文的风格保持一致,藏文报读者才能像读汉文新闻稿件一样受到启发,才能更好地提升藏文报的影响力,发挥好党报的引导作用。 总之,党报的汉藏新闻翻译只有坚持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文,表达通顺,保持风格,才能将汉文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准确性更好地传递给藏文报读者。(卓玛央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