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 该如何体现 80余万世居民族成为保护者 在“三江并流”区域,居住着大约80余万藏、傈僳、怒、独龙、白、普米和纳西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核心区域约3.6万人,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域内,这是一个很高的人口数字。但正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所述:“幸运的是,该区域的大部分仍然处于相对平静、未受干扰的状态,其生态系统的功能仍然很正常。”他们认为,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并流”地区的人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多没关系,关键看他们在做什么,如果把他们变为“三江并流”的保护者,岂不是更好?为此,遗产地管理者们开始探索保护区全民参与保护的管理模式。 在丽江老君山,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些乡镇村社,他们以守山人的角色生活在山里,默默地守护着这片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被人们称为老君山“守护神”的白族汉子李树成,是老君山旅游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从10多年以前就来到这里,用心呵护着老君山的一草一木。他创立了“垃圾换早餐”的管理模式。对进山的游客以及所带去的食品逐一进行登记,给每位游客发一个塑料袋,要求大家把垃圾装入袋中,等到游览回来时交给管理员,便可得到免费早餐。如今,在老君山旅游开发公司所管辖的12.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看不到一个乱扔的矿泉水瓶子、塑料袋等垃圾。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头乡位于老君山腹地,这里南临老君山九十九龙潭,西接金丝场,北靠黎明丹霞地貌,在老君山片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石头乡党委、乡政府和当地群众,以守山人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保护遗产地的行列中来。 作为守山人,石头乡群众把山看成自己的家园,改变沿袭了千百年刀耕火种的传统,从砍树人变为护林员,从猎人成为动物保护者。乡政府每年都分别与村委会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组建应急扑火队和义务扑火队,有效地保护了老君山的森林植被。 在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了让草甸不再受到马匹过度的踩踏,公园管理方与村民达成协议,村民退出在景区内的烧烤、摆摊、骑马等经营活动,公园管理局给景区内居住的农户发放补贴,并优先安排其中有文化的村民经培训后,参与公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游客全部改乘环保观光车。 而在德钦县梅里雪山景区雨崩村,为保护这片桃源仙境,村里不但制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办法,而且还制定了更详细的《乡规民约》。的确,在进出雨崩村的山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一个垃圾筐,上面还写着编号和姓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游客扔垃圾,另一方面也是责任路段的标识。村里每户人家承包一段山路,他们替游客牵马上下山时,都会随手把自己管理责任片区的垃圾捡进筐中,再由专人收走,以保持山上的清洁。 合力 该如何产生 改变居民生产方式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云南省“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区域内贫困人口较多,生存迫使当地居民加大开垦坡耕地、扩大牲畜养殖数,为维持生计而砍伐林木,猎杀野生动物。只有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提高生活水平,才能谈保护。 曾经当过村干部的贡山县普拉底乡其达村傈僳族村民余学明,如今已是拥有140多亩草果的种植大户了。“我们贡山的草果品质好,供不应求。有这样的效益,得益于州、县对产业发展的重视,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余学明说,每年草果收获季节,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位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贡山片区的贡山县,重点以发展草果、黄连等中药材为主。“目前,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41700亩,农民人均种植面积达7亩以上,全乡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2897元,仅草果产业每年可人均增加收入600元至800元。”说起草果产业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贡山县普拉底乡党委书记和晓宝如数家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生态产业当作富裕之基,大力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和“百万株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每年为项目区群众提供了140万个工日,使农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收入。项目的实施使100多万亩荒山变为林地,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截至目前,完成以核桃、花椒、漆树3个品种为主的林果基地208万亩,完成以桃、苹果、李子、枇杷、花椒、柿子、核桃、柑橘、梨等为主的庭院林152.568万株。 丽江老君山片区的玉龙县黎明乡黎明、黎光村委会则重点扶持社区建设,累计投资近300万元,实施扶贫挂钩点整村推进项目,黎明世外桃源旅游特色村建设,示范栽培种植丽江雪桃100亩、5万株优质核桃,建设200多户节柴灶,开展生态养蜂、土鸡养殖等项目。进行普通话、厨师、酒店服务技能培训,已有几十名社区青年在景区就业。 通过多措并举,增强景区内社区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景区内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玉龙县石头乡利咀村,不少彝族、普米族和傈僳族群众,通过实施扶贫安居工程,有计划地从核心区搬迁到冲江河边的缓坡地带定居,实现了保护生态和脱贫致富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