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24 10:07:45

民生新闻的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日常生活领域。采访报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多用群众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新闻记者要深入第一线,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把栏目时间留给群众,讲求实效性,增加信息量。新闻报道要多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多创品牌栏目,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县电视台新闻宣传的质量,提高报道的影响力。

一、民生新闻要体现报道的地方性

维西县委宣传部多次强调,地方电视台既要与中央、省、州接轨,同时要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维西、了解维西,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做到零距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例如:维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不仅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把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题材做足文章,而且将群众关心的新鲜事、感人事、烦心事等快捷鲜活的素材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根据不同时期和观众需求,开辟了更加贴近群众,地方特色更加突出的《民生关注》小栏目,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对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关注,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

二、民生新闻要突出报道的服务性

县级电视台要想要让观众的视线,锁定在自己的频道上,最关键的还是要贴近群众生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体现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市场上的肉价趋于稳定”“德维油路全面贯通”“某某街道进行电网改造”“我县棚户区改造正式动工”等,民生新闻的着力点应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中,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毫无疑问应当更加具有民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民生新闻要在服务上贴近,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提倡新闻记者不仅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尽可能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

三、民生新闻要讲究报道的可视性

新闻报道要从“求真、务实、鲜活”出发,让观众乐于接受。从根本上讲,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群众,要以平实的目光深入群众。新闻报道应如实反映百姓的生活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等因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否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始终要在选择角度和切入点上下功夫,特别应从观众的视角切入,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地方台新闻节目,一般时间短、容量小,信息条数相对少一些,很难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因此,选择好的观点,提高每一条新闻的信息量、包容量,增加节目的厚度,更成为新闻媒体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例如:笔者在采访报道永春乡拖枝村隆仕洪涝自然灾害新闻和同乐村火灾新闻时,多次深入村寨、农户,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百姓的所需、所求入手,用他们的声音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进行正面报道,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四、民生新闻要选择主题与受众紧密结合

要以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严谨的求实性,深入触及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如城市廉租房建设、“三农”问题、精神文明、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宽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在推动政府工作、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治安等,人民群众每天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普通平民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结合起来。

五、民生新闻要转变报道作风

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笔者总结出:要改变眼睛盯着党政机关,只写让领导看的官样文章的做法;要放下架子,杜绝浮躁,深入社会,深入火热的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群众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把“脚印留在基层、镜头对准百姓,做到少上会议,多上社会新闻;少跑机关,多跑基层,少拍干部,多拍百姓;实现电视荧屏,“官气变轻,民味变重”。

今年,在维西县实施的作风转变年过程中,将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及时向党委政府反馈;同时向基层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架起沟通的桥梁。

总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作为县级媒体,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三贴近”,提高认识,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使新闻宣传更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李雄珍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