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杨合,一个朴实而憨厚的庄稼人。十年来,他凭借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兽医知识,走遍了香格里拉县金江镇的每一个村寨,为牲畜看病行医,深得乡亲们的喜爱。 郑杨合家住金江镇兴隆村。父亲郑志义曾是村里有名的兽医,虽然没有任何待遇和太多的好处,他却为自己的事业乐此不疲,把一辈子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兽医事业。如今,年迈的郑志义不得不停下了行医的脚步。郑杨合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行医,在耳濡目染下,他学到了父亲大部分的兽医技术。父亲退下来后,郑杨合毅然地继承了父业,沿着父亲当年的一个个脚印,走村串寨,继续为村里的牲畜看病行医,方便群众。从2003年以来,在不经意间他已经走过了10年的兽医生涯。 当我们遇到郑杨合时,他正在村里给猪打口蹄疫疫苗。中等身材略显消瘦,朴素的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憨厚老实全写在了他的脸上。今年三十出头的郑杨合说,由于家庭困难,自己初中还没毕业就回了家,跟着父亲四处行医。 “请你们帮忙好好地宣传一下郑杨合,十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不容易,为乡亲们做了很多事。”打芝坝第一村民小组组长小海在一旁激动地说,这也代表了很多村民的心声。 群众心中的公仆 郑杨合做事踏实认真、乐于助人,这是乡亲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在村里,只要郑杨合接到电话需要出诊时,不管多远或多晚,他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走。有天晚上十点左右,隔壁村王大妈家母猪产小猪时子宫脱落,接到电话后,郑杨合骑上摩托车就急忙赶了过去。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后,母猪脱险,一脸汗水的郑杨合终于松了口气。郑杨合告诉记者,之前自己也没有做过心里没底,只是凭借父亲教给的方法施行了手术,没想还成功了,看到主人家那高兴样,感到很欣慰。 生猪养殖是打芝坝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打芝坝村民187户,每年存栏生猪3000多头,平均每年出栏2000多头。郑杨合作为一名兽医,在村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每次出诊过程中,除针水本钱外,他仅收每头猪1元的出诊费。他深知群众的疾苦,遇到条件差的农户,甚至免收出诊费。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民赊欠的账,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不是村民不愿意支付,而是真的很困难,但郑杨合从未主动要过。打芝坝许多农户住在山上,有时他出诊一天下来,摩托车油费就要很多,但他从未计较过。他说:“乡亲们的一句谢谢,我已经很知足了。” 近年来,牲畜疫病时有发生。每年春秋两季疫病防治必不可少,县乡畜牧部门都会组织开展疫病防治。由于人少面广,畜牧部门难以全部顾及,便发动当地兽医加入疫病防治工作,为生猪等注射疫苗,每注射1针补助1元。在打芝坝,这项工作就落在了郑杨合身上。 为村里3000多头猪接种疫苗不是一件轻松活。白天村民到田里干活,因此,早晚是他工作的最佳时间。记者遇到郑杨合时,他正准备到村里给生猪接种疫苗。他告诉记者,为全村生猪接种疫苗,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疫情高发期,郑杨合自愿蹲守在进村路口,为每一辆过往的营运车喷洒消毒液,预防疫病发生。 我还需要不断学习 在郑杨合家,记者见到了他的父亲郑志义。老人家说:“现在社会发展了、条件好了,我却年纪大了,跑了40多年再也跑不动了。我把兽医技术传给儿子,让儿子继承我的事业,感到很高兴,也希望儿子能够做好。” “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兽医技术。”郑杨合说,经过十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尝试,为猪、牛、羊等牲畜打针、看病已不是难事,但大手术还不敢做。如果有机会,希望出去学习深造,提高技能,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香格里拉网记者 和泰君 石显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