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阳光把永春河畔的拉河柱村照得暖洋洋的,生机勃勃的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驻拉河柱“千促”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与群众一起乘着明媚的春光,耕耘充满希望的土地,奏响干群一条心、“四送”暖人心交响曲。 送政策鼓干劲 “工作队员到我们家宣传十八大精神,与我们一起找致富路子,解决增收难题。”老鸦树村民小组傈僳族农民蜂灿告诉记者,“在上级的帮助下,我们家有信心、有决心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走上致富路。” 进村开展工作以来,驻拉河柱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一起,通过采取召开党员、社干部大会、各社群众大会和入户宣传的方式,让十八大精神入脑人心,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巨大精神动力。 送科技强本领 驻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把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壮大有机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在上级的支持下,拉河柱村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快马扬鞭。在入户调查研究工作中,工作队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群众的素质与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不相适应的的矛盾很突出,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驻拉河柱村“千促”工作组与村“两委”一道,积极组织群众参加科技培训,奏响科技兴村强音。 3月29日,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千促”工作组和村“两委”组织老鸦树村民小组100多名群众参加玉米高稳产技术培训,为抓好大春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在村“两委”和驻村“千促”工作组的协调下,老鸦树村民小组被列为迪庆州山区玉米集成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示范项目村之一。项目实施地的群众将获得玉米良种、农药等物资和高稳产技术上的支持。项目覆盖老鸦树1064亩土地、301个农户。 在当天的培训会上,拉河柱村“千促”工作组组长谢建民向群众简明扼要地讲解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州、县农技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传授了实现玉米高稳产目标的技术措施。由于所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与会群众愿听、爱听,入脑入心。 据了解,采用该项目所推广的实用技术将达到玉米平均亩产增长15%的目标。 培训会结束后,州县农技专家、村“两委”和工作组按照面积向群众发放了玉米良种和农药。 在此之前,驻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队与村“两委”先后组织了两期有机蔬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群众达162人次。 送温暖暖人心 驻拉河柱村“千促”工作队广泛深入开展“进百家门、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工作队员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走进群众家中,开展民情调查,把群众的冷暖装进心中,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努力的方向。工作队员认真撰写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 3月16日上午,驻拉河柱村工作队队员来到生活困难老党员和自信家。“我今年83岁了,家里就我和老伴,我曾经担任麻迪社社长38年。现在我还动得起,主要靠种植山药和百合过日子。”老党员和自信对驻拉河柱村工作组组长谢建明说。 拉河柱村村委负责人介绍说,和自信老人尽管生活困难但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要求,不仅如此,老人还无私地给村里的年轻人传授山药和百合种植技术。 工作队员的足迹踏遍拉河柱山山水水;工作队员的真情温暖千家万户。从3月16日开始到现在,工作队员先后走进拉河柱村8名8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党员家和2名生活困难党员家,给他们送去慰问金,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送服务解难题 “我们社群众翘首以盼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感谢工作队,感谢党和政府!”拉河柱村拉河柱社社长海中玉紧紧握住谢建民的手说。 3月29日,对于拉河柱社的各族群众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驻村“千促”工作组与县水务局的同志一道就拉河柱社水渠修缮工程进行实地勘测,并拿出工程实施计划。 拉河柱社水渠是一条土沟,由于年久失修,到处漏水,170多亩水田变成了旱地,村里群众的饮水也十分困难。社里向上反映了两年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群众心里有怨气。“千促”工作队在入户访民情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撰写报告,反映群众诉求。通过积极协调,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看着朝朝暮暮期盼的水渠建设工程启动了,拉河柱社群众高兴了。据了解,此项工程将在栽秧前竣工。 拉河柱村打枪坝村民小组许多群众靠着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走上致富路。工作队了解到,该社依然有少数群众因无财力投资建设蔬菜大棚而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帮助他们,工作队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8户群众建成了大棚蔬菜生产设施。(记者 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