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20日,州委书记张登亮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调研移民综合开发工作。 (普自林 摄) ![]() 2011年12月16日,州长黄政红一行到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调研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马建军 摄) 今年3月,州委书记张登亮驱车数百公里,把奔子栏和羊拉的高寒山区走了个遍,沿途所看到的景象,让他意识到迪庆扶贫攻坚问题之复杂、之艰巨、之迫切、之刻不容缓——居住分散、扶贫成本高、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水平与州内广大农村差距日益扩大…… “不解决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的困难,迪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是口号,全州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空话。”张登亮书记的话掷地有声:“羊拉是迪庆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就是要打一场攻坚战,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先难后易。” 贫困的“症结”不难找出,但问题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制,没有一件是轻松的。 只有把一连串的数据投射到这些贫困地区上,才能真正理解迪庆扶贫开发的困难,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所有相关者身在其中的艰辛。 以德钦为例,全县58000农村人口有83%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其中有90个村民小组11568人居住地海拔超过3000米。其中,羊拉又最为典型。 就地扶贫是多年来迪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思路,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多年来先后对农村实施了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产业培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大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可这种模式在羊拉等地成效并不明显。羊拉全乡只有6000多人,按照国土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2个人。相当数量的村民小组户数都在20户以下,不符合基础设施立项的标准,而且细算下来,仅水、电、路的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以羊拉乡仲米、南仁为例,距离乡政府近100公里,仅修建农村通组公路就需要投入800万元,每年道路养护成本在30万元左右,仅养护成本摊在受益群众头上差不多都在5000元左右。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即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当地的老百姓能脱贫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羊拉,扶贫开发工作已经陷入了年年投入、年年贫困,长期扶贫、重复扶贫、生态恶化的“怪圈”。 面对群众脱贫致富的企盼,州委、州政府意识到,扶贫开发的经费总量有限,要使极端贫困的这部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靠原来的就地扶贫、长期投入的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至于出路,张登亮指出:“必须改革,必须突破原有的扶贫开发模式,统筹资源,集中扶贫开发要素,实施集中连片的易地扶贫综合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