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百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26 18:27:59

——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综合开发纪实

2011年5月19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同志到达日调研。 (普自林 摄)

清晨,从雪山上升起的太阳温暖地照耀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色贡通和席龙通两个移民安置点上,崭新整齐的农家院落,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柔和的阳光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祥和。

很难想象,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才实施的项目,到今年11月6日十八大召开前,所有156户898人搬迁户全部搬入新居。

这是一项检验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既要组织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搬出来,又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

这是一项惠及最困难群众的民生工程,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困难群众尽早脱贫致富。

这是一项还一方水土以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移民搬出区所有土地全部用于恢复生态,遏制水土流失,造就一片“旱塬绿洲”。

从原居住地到达日新的搬迁安置点,这一步直接跨越了百年。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贫困现状催生开发萌芽

从奔子栏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宛如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路前行,难觅绿色踪迹。透过灰尘弥漫的车窗,基本上每半个小时才能看到丝丝绿意,三三两两的几栋房屋洒落在金沙江畔。当地的老百姓说,在这里,看到树木,也就看到了村庄。

“太阳谷”,这是江对岸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对这里气候条件最优美的描述:一年的降雨量不到300毫米,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降水和蒸发量的比例达到1:10。

缺水,是这里老百姓最明显的感受。羊拉乡规吾村是全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在海拔近4000米的几个村组,村民们天一亮做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赶紧去背水。直到现在,村里好多位村民小组长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也是分水:每天打开锁着的水井,然后按照每家每人每天分配3至5瓢水,遇到哪家有客人来,村干部们还得动员村里“捐水”……没办法,水井里的水到第二天才能积满。

不用分水的村寨也不能敞开用水,水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记者曾经到规吾村的一个水源地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水塘里满是村民们自发接的胶管,水塘里的水已经泛黄,上面还飘着羊粪……

从规吾村顶主村民小组搬迁来的定主告诉记者,他清晰地记得,去年全年才下了7场雨,家里12亩庄稼眼睁睁地看着干死在地里。还不到5月,家里就断粮了。

种庄稼不行,可在羊拉这里,要出去打工或者在家里干点副业也没有条件。植被差,林下资源也特别少,找点松茸或虫草补贴家用,这对羊拉人来说是一种奢望。

从奔子栏镇叶日村尼举顶搬迁来的此里顿珠也有同样的烦恼,海拔高,土地收成不好,再加上地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近年来更是谈不上有什么收成,庄稼还没成熟,就基本上被野生动物糟蹋了。由于野生动物不断增多,甚至还不时有黑熊光临住所,村民们都不敢单独出门。

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救济,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极端贫困的状态,如何让全州的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当地的群众怎么看,怎么想?州委、州政府在思考,德钦县委、县政府也在思考。

2012年10月20日,州委书记张登亮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调研移民综合开发工作。 (普自林 摄)

2011年12月16日,州长黄政红一行到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调研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马建军 摄)

今年3月,州委书记张登亮驱车数百公里,把奔子栏和羊拉的高寒山区走了个遍,沿途所看到的景象,让他意识到迪庆扶贫攻坚问题之复杂、之艰巨、之迫切、之刻不容缓——居住分散、扶贫成本高、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水平与州内广大农村差距日益扩大……

“不解决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的困难,迪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是口号,全州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空话。”张登亮书记的话掷地有声:“羊拉是迪庆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就是要打一场攻坚战,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先难后易。”

贫困的“症结”不难找出,但问题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制,没有一件是轻松的。

只有把一连串的数据投射到这些贫困地区上,才能真正理解迪庆扶贫开发的困难,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所有相关者身在其中的艰辛。

以德钦为例,全县58000农村人口有83%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其中有90个村民小组11568人居住地海拔超过3000米。其中,羊拉又最为典型。

就地扶贫是多年来迪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思路,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多年来先后对农村实施了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产业培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大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可这种模式在羊拉等地成效并不明显。羊拉全乡只有6000多人,按照国土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2个人。相当数量的村民小组户数都在20户以下,不符合基础设施立项的标准,而且细算下来,仅水、电、路的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以羊拉乡仲米、南仁为例,距离乡政府近100公里,仅修建农村通组公路就需要投入800万元,每年道路养护成本在30万元左右,仅养护成本摊在受益群众头上差不多都在5000元左右。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即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当地的老百姓能脱贫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羊拉,扶贫开发工作已经陷入了年年投入、年年贫困,长期扶贫、重复扶贫、生态恶化的“怪圈”。

面对群众脱贫致富的企盼,州委、州政府意识到,扶贫开发的经费总量有限,要使极端贫困的这部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靠原来的就地扶贫、长期投入的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至于出路,张登亮指出:“必须改革,必须突破原有的扶贫开发模式,统筹资源,集中扶贫开发要素,实施集中连片的易地扶贫综合开发!”

席龙通移民点,安置移民63户。

色贡通移民点,安置移民93户。

整合 打开资金筹措突破口

集中连片的易地扶贫综合开发,怎么打开突破口?资金首先成为工程实施的第一只“拦路虎”。

在羊拉调研期间,张登亮给德钦县委、县政府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每年投入的涉农资金数目不少,大数也就在亿元左右,但资金的投入都是撒胡椒面式的,把各级投入的涉农资金整合起来,完全能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

要把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做起来并不容易。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引起了人们的一连串疑虑:“凭什么资金都往达日投,那其他地方怎么办?”

一时间,德钦县委、县政府和达日综合开发项目指挥部领导成为资金捆绑使用的宣传员、讲解员,大会上讲,小会上说,又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政协委员调研,邀请部门领导到实地察看。县委、县政府几乎每个月都召开专题会议,分解任务,解释政策,才解开了干部群众心头的“疙瘩”。

据统计,达日综合项目开发共整合投入省、州、县三级资金9500万元,涉及部门超过40个。可以说,凡是能争取到涉农资金的部门,基本都在整合资金的部门名单里。分解整合资金任务后,各部门使出浑身解数,全力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截至今年10月底,所有建设资金基本到位。

在资金筹措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搬迁户自筹。曾经有领导提出,搬迁户都是德钦县境内最困难的群众,是否能取消自筹部分。但被州委、州政府和德钦县委、县政府否定了。张登亮说,脱贫致富也好,新农村建设也罢,农民都是主体,是主人翁,必须要着力破除群众“依赖等待、两手向上”的现象。

在综合开发中,搬迁户每栋房屋投入资金18.89万元,农户自筹6万元。面对很多有客人到家都需要邻居“凑份子”招待的家庭来说,6万元无疑是一笔“巨资”。

怎么办?德钦县委、县政府和项目指挥部负责人想了很多办法。一方面,联系县信用联社,用搬迁户的林改及草改补贴作抵押,一次性贷给搬迁户每户3万元,第一年利息由政府来承担。另一方面,组织搬迁户至少每户一个劳动力来参加项目建设。

据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桂兰介绍,到工程完成时,每户务工收入平均都在2万元左右,像奔子栏的部分搬迁户,几乎全家到工地打工,收入不低于8万元。

搬迁户鲁茸达瓦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生活面貌靠自己来改变,到工地打工,我就再不用为交钱犯愁了。再说,自己的房子自己建,质量上放一百个心。”

美丽新达日 让移民搬得舒心

背靠在自家大门上,60岁的老阿妈林青卓玛惬意地晒着太阳。家里人都到地里干活去了,老伴死活也不让她下地。

在老人的记忆里,像这样悠闲的日子很少。在羊拉村九顶老家,她家五口之家却有近20亩地,基本上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可要遇到“老天爷”不帮忙,还得买粮食吃。

 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把我们迎进了院子。上下两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散发着刚建成的味道。170多平方米的房子布置得紧凑实用,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

在一旁的指挥部工作人员说,过去在羊拉,要盖一所像样的房子差不多要两代人才能完成,而且传统的藏式土掌房人畜不分开,上面住人,下面关牲口,采光条件也差,有很多房子外面看着气派,其实里面空空如也。

“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这要自家盖,可能一辈子也盖不起来。”林青卓玛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说:“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房子后面还留着盖畜圈的地盘。”

从老人开心的笑容里,看得出,老人对这里的居住条件很满意。也难怪,自嫁到九顶后,林青卓玛出过最远的门也就是到过乡政府,那还是为照顾生病的老伴去的。那一次,林青卓玛走了4个小时才到村委会,然后又足足坐了5个小时的车才到乡政府,出来时满天星斗,到达时已是月上树梢。

“现在虽说条件好很多了,可出门还是得从西藏芒康县绕行,到村里的路还没修好。”老人向记者倾诉:“过去在老家,最怕就是生病了……这下好了,卫生室就在家门口。”

漫步在色贡通、习龙通两个移民搬迁点,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百姓不仅住得放心,更住得舒心。

宽敞的文化广场、整洁的柏油路面、平整的农田、一流的塑胶球场、太阳能路灯,所有电线电缆入地、多功能活动室、集贸市场……可以说,在农村几乎应该有的公共设施,这里一应俱全,而且建设标准全州一流。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指挥部还一次性建盖了公共出租房、为每户搬迁户栽种了户均2棵经济林……

“再过两天,村里的学前班就要开学了,到时把六岁大的孙子也送去上学……”林青卓玛有说不完的高兴。

“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强化了乡风文明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德钦县委书记和忠华告诉记者。

针对移民新区群众精神文化重新起步,社会管理重新组建的实际,德钦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力量,与村民共同协商,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适用管用、村民普遍认同的村规民约、党组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移民安置办法、土地流转办法、产业发展办法、环境卫生管理等19项管理制度,把村干部依法民主管理、家庭教育子女、孝敬长辈,妇女勤俭持家、讲究卫生,僧尼遵规守戒、修行利民,群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都纳入了制度建设的范畴,努力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和善、人际和美、社会和谐的氛围。

扶上马、送一程 移民搬得安心

达日综合开发的156户搬迁户是幸福的,无论从长远的发展谋划,还是近几年的生计,党委政府都替他们考虑到了。真正做到了既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路。

奔子栏、羊拉属于干热河谷地区,不仅水贵如油,土地也很金贵。在V字形峡谷中,很难找到一块百亩面积的平地,即便是坡度在15度以下的坡地,也很难找到。

当初两个移民点的选址,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既要建好房屋,还要让搬迁户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州国土部门以及指挥部想了很多办法,硬是在金沙江畔的坡地上整理出了300多亩土地。

人均四分地,而且刚整理出来的地力很差,要让每家每户在一两亩地上走上致富路,种粮食显然不行,那种其他经济作物,又怎么打开销路?德钦澜沧江干热河谷种植葡萄已经差不多有10年历史,近年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雏形已经显现,农户种植葡萄最高亩均收入接近万元,同样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奔子栏等地栽种葡萄的成效也不错。

州委、州政府和德钦县委、县政府把目光瞄准了葡萄种植,并且提出,要一步到位,走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现代农业,基础是规模种植,核心是产业化,支撑是科技。经过多方考察,在德钦开发葡萄冰酒的太阳魂集团决定对达日产业璞玉伸出了橄榄枝:两个移民点所有的葡萄都由公司租赁经营,在挂果后,按照每株15元的价格租赁,按照每亩栽种333株计算,每亩租赁收入近5000元。

“租赁的收入再加上替公司打工的收入,平均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桂兰掰着手指头计算“葡萄种植管理不需要很多劳动力,一家一个人就够了,节约出来的劳动力再转移出去务工,那又是一笔收入!”按照李桂兰的说法,三年后达日156户搬迁户脱贫都不在话下。

对于很多搬迁户来说,最紧要的还是度过头三年的难关。在头三年,地里的葡萄还没挂果,还要偿还贷款……

“葡萄种植全由政府扶持,甚至自己挖沟、拉农家肥都有补助”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其他地区种植葡萄,头三年按照退耕还林政策,每年每亩给予250元补助。在达日,不仅享受到这部分补贴,太阳魂集团还承诺给予每年每亩350元的补助。”

“现在,县委、县政府正在考虑将移民们就地农转城、农转非,让他们既享受高于农村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又保持农村各项优惠政策不变……”指挥部工作人员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移民群众享受着原搬迁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草原生态补偿等惠民政策每年户均12607元,人均达到2256元。如果能够再发展一点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那移民们解决当前的生计一点都不成问题。

在田边忙着挖沟的七林定主说:“政府不仅帮我们修田地、挖水渠,就连在自家地里干活都能领工资,这样的政策上哪找去!”

按照太阳魂集团的计划,在达到一定产量后,将直接在达日兴建葡萄酒发酵厂。

对达日发展葡萄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的还有云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内农作物开发研究的领军人物,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友勇亲临达日考察,决定在葡萄种植期间进行课题研究,以便为打响德钦葡萄品牌提供科研支持……

什么是现代农业,在不久的将来,移民们将在自家的葡萄地里见证迪庆首套滴灌设备。“每个小时需要滴多少水,都由电脑控制……”七林定主怎么也想不通,浇水还能向奶瓶一样可以控制。

迁来的小集镇

达日,在德钦有个响亮的名字——开发区。名字的起因不得而知,但这里,的确是从奔子栏到羊拉之间重要的食宿中转站。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羊拉铜矿的开发和江对岸得荣因都坝移民搬迁点的建设,这里,更是不断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此驻足休息。

据当地人介绍,原来的达日村委会离这里还有3公里路程。2001年,县里实施了达日移民搬迁工程,按照每户1万元的补助标准,从羊拉等地搬迁来的20多户人家形成了新的村落。尽管规模不大,但在当时的奔子栏达日,这已经是大村落了,不久村委会也迁到了现在的达日移民村。

按照公路里程,达日刚好处于奔子栏镇和羊拉乡的中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地居民办起了小食馆、小旅社,为过往旅客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渐渐这里有了人气。首批从羊拉搬来的肖李如今已走上了小康之路,他办起了小旅社,妻子负责照料,自己再出去承揽点工程,家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人气旺了嘛,什么都好做,即便打工都有去处。”指挥部李桂兰说:“达日这个地方,种什么都行,以后依托城镇化,移民们可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或者就地就近打工……”

“现在在外面吃饭,还可以选择一下。”指挥部和明春对记者说:“指挥部刚组建时,村里只有一两个饭店,现在差不多有10家了,而且村里还有个小酒店,也有标间……”

说话间,一辆挂着川V牌照的微型车停在了一家饭店门口,车里走下五六个人向路边的台球室走去。

如今,更多有眼光的人开始把目光瞄准了这里,租房办了维西风味饭店的小陈说:“随着两个移民安置点的建成,村里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千人,江对岸的得荣因都坝的常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而且达日又是这些地方的必经之路。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做,听说羊拉的旭龙电站也要开工建设,这可是装机在200万千瓦以上的大电站,常年在这里的施工人员都有几千人……”

目前,德钦县委、县政府正在着手考虑,把达日这个方圆百里最大的村落建成农村集镇……

“六个一”建设移民放心工程

记者在达日采访期间,刚到达日入驻的移民遇到了许多难题,项目指挥部一班人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

“家里门打不开了,帮忙一下……”

“卫生间里的洗脸盆怎么用,水老下不去……”

接到电话,指挥部总会派人去帮他们解决,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复教给正确的使用方法。

从指挥部成立到现在,最繁忙的莫过于一直在一线指挥的副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桂兰,即便工作需要到县城,也是简短的一两天就匆匆赶回。县城的家反而成了旅社。

一同采访的德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韦国栋对记者说:“我和李副主任是两对门,从去年开始,我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这不是一般的建设工程,我们不敢马虎啊!”李桂兰说:“家里盖房子都没有像这样操心过。”

从指挥部组建描绘搬迁点蓝图,到工程基本竣工,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项目指挥部创造了德钦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单项房屋造价每平方米只有1100元,全县最低;实际建设时间不到一年,同类工程中速度最快……

其实指挥部工作人员不算多,从县级部门和羊拉、奔子栏两个乡镇抽调的人员总的加起来才12人。可缘何他们能取得这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是六个一工作法帮的大忙!”李桂兰说。

一线蹲点、一线办公、一线指挥、一线协调、一线督促、一线落实,把项目涉及的征地协调、房屋、水利、道路、绿化等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分解,对点对人落实到相关部门和指挥部成员上,这就是指挥部采用的“六个一”工作法。

说到底,“六个一”工作法就是强烈责任心的表现,谈到指挥部的成员,搬迁户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和指挥部打交道最多的村组干部有着更深的感受。为了降低安居房建设成本,安居房建设实行包工不包料,指挥部多次就钢材、水泥的采购征求村组干部意见,在每个施工关键节点,都会邀请搬迁地村组干部和在工地务工的搬迁户实地查看,直至他们满意,才开始下一道工序。

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指挥部想尽了一切办法,当地砂石多而且便宜,指挥部就邀请了砖厂老板到施工现场办厂。可一年下来,老板却没赚什么钱,原因是指挥部提高了混凝土砖的灌注标准,平时用一包水泥的,指挥部非要求用一包半;可以用325水泥的,指挥部非要求用425水泥,很多工人还得用当地的……

统一是项目建设中的又一大特色,这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购买材料、统一竣工验收。“说实话,统规统建比自建辛苦多了,但是建设速度、建设质量、建设成效都比其他移民搬迁点好多了,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的口碑是我们感到最自豪的”指挥部的干部对记者说。

尾声:思考与启示

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十八大描绘的新蓝图。迪庆要和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是关键,其中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重点。

扶贫开发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平衡的思维来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管理,以撒胡椒面式的方式来实施扶贫开发,以德钦为例,每年超过一亿的涉农资金基本上都较为均衡地投入到42个行政村、485个村民小组、583个自然村,那一个亿的资金所发挥的效益也仅仅停留在维系贫困人口低水平的生活,且年年扶贫,年年穷,周而复始,使扶贫开发陷入输血型的怪圈,扶贫效益低下。

集中连片,综合开发的达日扶贫开发模式是一种快捷高效的“造血型”模式,我们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与其每年都投入,不如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实现整体开发,连片脱贫致富的目标。不能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来计算达日模式的效益,达日扶贫开发模式释放出来的将是一种持续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次搬迁至达日的12个村民小组近900人,都是德钦县极端贫困的群体,如果靠就地扶贫,按照当前的扶贫开发模式,这些群众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几乎没有盼头,政府扶贫没有尽头。尽管达日综合开发投入资金近亿元,但一次性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问题,可以说是实施一个村,脱贫一大片。其次,搬迁户们从较为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状态,一步跨越到现代农业,转身为葡萄产业工人,从昔日耕作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公共服务的盲区,直接享受到现代公共服务,这一步,直接跨越了近百年的历程。更为可喜的是,近千人下山,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万顷脆弱的生态得以休养生息,得以复苏重生,这更是达日扶贫开发新路的最大效益。

概而言之,达日模式通过人口的集中,也随之将一系列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生产要素集中,直接带来的益处就是生产力布局的集中和高效,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城镇化都迈开了大步伐,取得了聚合性显著成效。

我们坚信,以坚韧勤劳著称的羊拉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把达日建设得更加美丽。(记者 普自林 杨洪程)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