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综合开发纪实 ![]() 2011年5月19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同志到达日调研。 (普自林 摄) 清晨,从雪山上升起的太阳温暖地照耀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色贡通和席龙通两个移民安置点上,崭新整齐的农家院落,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柔和的阳光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祥和。 很难想象,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才实施的项目,到今年11月6日十八大召开前,所有156户898人搬迁户全部搬入新居。 这是一项检验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既要组织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搬出来,又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 这是一项惠及最困难群众的民生工程,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困难群众尽早脱贫致富。 这是一项还一方水土以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移民搬出区所有土地全部用于恢复生态,遏制水土流失,造就一片“旱塬绿洲”。 从原居住地到达日新的搬迁安置点,这一步直接跨越了百年。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贫困现状催生开发萌芽 从奔子栏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宛如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路前行,难觅绿色踪迹。透过灰尘弥漫的车窗,基本上每半个小时才能看到丝丝绿意,三三两两的几栋房屋洒落在金沙江畔。当地的老百姓说,在这里,看到树木,也就看到了村庄。 “太阳谷”,这是江对岸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对这里气候条件最优美的描述:一年的降雨量不到300毫米,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降水和蒸发量的比例达到1:10。 缺水,是这里老百姓最明显的感受。羊拉乡规吾村是全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在海拔近4000米的几个村组,村民们天一亮做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赶紧去背水。直到现在,村里好多位村民小组长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也是分水:每天打开锁着的水井,然后按照每家每人每天分配3至5瓢水,遇到哪家有客人来,村干部们还得动员村里“捐水”……没办法,水井里的水到第二天才能积满。 不用分水的村寨也不能敞开用水,水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记者曾经到规吾村的一个水源地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水塘里满是村民们自发接的胶管,水塘里的水已经泛黄,上面还飘着羊粪…… 从规吾村顶主村民小组搬迁来的定主告诉记者,他清晰地记得,去年全年才下了7场雨,家里12亩庄稼眼睁睁地看着干死在地里。还不到5月,家里就断粮了。 种庄稼不行,可在羊拉这里,要出去打工或者在家里干点副业也没有条件。植被差,林下资源也特别少,找点松茸或虫草补贴家用,这对羊拉人来说是一种奢望。 从奔子栏镇叶日村尼举顶搬迁来的此里顿珠也有同样的烦恼,海拔高,土地收成不好,再加上地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近年来更是谈不上有什么收成,庄稼还没成熟,就基本上被野生动物糟蹋了。由于野生动物不断增多,甚至还不时有黑熊光临住所,村民们都不敢单独出门。 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救济,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极端贫困的状态,如何让全州的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当地的群众怎么看,怎么想?州委、州政府在思考,德钦县委、县政府也在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