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塔城镇川达村发展特色农业见闻 川达,傈僳语意为马鹿生长的地方。这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富集。10月4日,记者来到维西县塔城镇川达村,深切感受到发展特色农业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的喜悦。 一辆载重30吨的大卡车停在川达村活动场所,村民有的忙着向老板交售川乌,有的忙着装车。川达村次尼比村民小组的傈僳族农民李春明把川乌过磅后对记者说:“我种了2亩川乌,收入6000多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5倍多。今年,准备种植4亩川乌,力争收入增长一倍。” 增收的喜悦挂在川达村川乌种植户的脸上,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情激荡在川达村群众的心田。 川达村委会主任和润生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找准了制约川达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思想观念落后、致富路子狭窄、科技素质低。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川达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对症下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党员培训力度,增强党员的致富本领。” 两年来,川达村“两委”先后组织了3批由村组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组成的学习参观团到永春乡拖枝村、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参观学习。先后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鲁甸乡中药材种植“土专家”到川达村,手把手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聘请维西县农技专家到川达村讲授中药材和核桃种植技术。 走出去,增长见识,转变了落后的观念,增强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请进来,提高了科技素质,增强了带头带领致富的本领。 建立激励机制,争优秀、当先进、促跨越。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川达村党总支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晋位升级。川达村制定完善了《表彰奖励制度》,通过群众评、党员议、支部评、总支审的民主集中制,每年评选出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3个集体奖,评选出优秀村组干部等41名先进个人。 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川达村党员带头、带领创建生态村、小康村、和谐村的能力显著增强,有32名共产党员成为川达村致富能手。在这些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川达村生态村、小康村、和谐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群众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指”握成拳,阔步奔小康。川达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川达村“两委”紧紧围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党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的目标要求,精心策划编制了《川达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规划》,并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得到村组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产业发展有风险。川达村党员干部作为股东为基地建设注入股金,他们承担的风险最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付出的心血最多。有干部扛大梁,群众消除了思想顾虑,全身心地投入生产。为了尽快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川达村“两委”班子带头入股建基地,村总支书记李乐昭、村主任和润生、副主任和文东分别入股8万元,大学生村官和玉香入股1万元,上级支持产业发展资金5万元。 村干部的行为是无声的动员令。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广大党员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集体经济建设。村“两委”用入股股金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到2011年4月,有25名党员致富能手入股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川乌基地200亩,带动165户群众种植川乌330亩。 春播秋获,特色产业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在金色的秋天里,川乌基地获得好收成,平均亩产1.2吨,总产量将达300吨,实现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平均每个川乌种植户增收2400元。 有特色,有规模,老板慕名而来。“川达村川乌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我们来这里收购划算。”来自四川省的药材商李老板说。 村主任和润生接过李老板的话:“我们村入股建川乌基地,基地建起来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价格问题一直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通过与药材商联系,我们找到了销路。只要有规模,药材商就愿意前来收购。” 川达村党总支负责人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入股者及群众最关心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就此,川达村‘两委’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受益分配方案:产品销售产生经济效益,入股人收回成本后,如果农户每亩收入超过1000元,则提成50元,如果每亩超过2000元则提成100元,由股东按照比例分红,上级支持的产业发展资金作为集体经济股份参与分红。这样做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