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洋“门巴”的香格里拉情结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21 15:01:48

“出门时身上有钱,晚上回家钱全换成了单子”

2004年,经省委统战部海外联谊会负责人介绍并应当时迪庆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校长的邀请,巴医生得到第一次前往香格里拉的机会。起初,他主要是负责资助卫生学校里一些贫困生,帮学校建立小型图书馆,联系一些外国专家来讲课。渐渐地,有了慕名而来的病人,于是,看病又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

后来,在当地肝胆医院的帮助下,周一到周五,巴医生在医院里为病人免费看诊。每天上班前,巴医生都会先到病房买一些治疗风湿、胃痛、血压等高原病的常用药。病人来了,巴永恒为病人进行诊断后,免费提供足够疗程服用的药。每天,来找巴永恒看病的百姓们,一个接一个,而需要做什么检查时,巴永恒也会为患者提供检查费。“我每天出门的时候身上都有钱,晚上回家身上只有单子,钱都换成单子了。” 接受采访时,他随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检查化验单,每天,他都要为患者支付三五千元的检查费。一两万元的药品,每个月都被巴永恒带着爱心送到患者手中。

这些钱,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捐助的。巴医生说:“也可以说,他们是通过我来实现他们帮助别人的愿望。”而他把所有的单子保存好,也是为了向这些资助者表明钱的用途和去处。

除了在医院坐诊,下乡到老乡家里去看病,也是巴医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香格里拉周边一些村子交通不是很方便,有的病人又很难行动,他就带上常用的药品和简单的器材,自己到乡下去义诊。起初没有自己的车,他就坐公交车。“公交车能带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他说。

2006年,他有了自己的车,这样,巴永恒用他的小车带上更多的药品和器材,到更远更偏僻的地方去义诊。小中甸、羊拉、佛山、奔子栏、三坝……巴医生去了许多连当地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为许许多多村子里的百姓解除了病痛。

巴永恒喜欢香格里拉,他说:“在这里,人们单纯质朴,人与人之间可以走得很近。”巴永恒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乡,他也更喜欢到病人家里去,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像亲人朋友一样,认识这里的每一个家庭,了解生病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以及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鼓励和关怀。

“我的老家在小街子”

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巴医生,讲普通话、打中文字、喝酥油茶,更重要的是,他的梦想和情感,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炽热的高原,融入了香格里拉的草根人情。

2005年,17岁的卓玛因为听力问题找到巴医生。巴医生了解到,因为听力不好,卓玛与未婚夫的婚姻遭到男方家长的反对。经过诊断,巴医生确定卓玛的鼓膜有破损,于是他带着卓玛来到昆明安装了助听器,并同时帮助她的阿姨完成了治疗斜视的手术。不久之后,卓玛如愿以偿和心爱的人结婚了。有一天,卓玛把巴医生请到家里喝酥油茶,说全家人经过商议,虽然史无前例,但这家人想请巴医生这个外国人做卓玛的干爹,“干爹就是第二个父亲,”卓玛向他解释道,巴医生感动地答应了。这是巴医生的第一个干女儿,自此,越来越多受到巴医生帮助和影响的人,都把他当做是至亲和朋友。这个洋门巴,在小小的县城里,有了30多个干女儿,还有干儿子和孙子。

在香格里拉实践自己行医理想的巴永恒,还原了人与人之间最为本真的相处方式,香格里拉县小街子村的百姓提起巴永恒,都竖起大拇指,“他是个好医生,我们身边的好邻居,好老乡!”

而巴永恒早已经把自己情感和梦想的家园,安在香格里拉,就像他说的:“我的老家是小街子,因为不管我去谁家,都是像我的亲戚一样,我认识那里的每一个人,看着很多孩子长高长大。回到美国,除了爸妈没有人认识我,我在这里不想念那里,但是在美国,我会想念这里。”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