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我们村最富的,但她那种不怕苦、不服输,敢于跟命运抗争的精神却时刻激励着我们。”在维西县康普乡采访,听到最多的是康普乡干部群众对康普村第一支部书记李桂菊的评价。 李桂菊今年50岁了,但她还扛起一个艰难的家庭。两个老人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丈夫长期患病也没有劳动能力,一个孩子大学毕业至今没有找到工作,一个儿子和儿媳在家,还有一个残疾叔叔需要李桂菊照顾。 与其他农户不同,李桂菊家只有两个人的土地,一个是丈夫的土地,另一个是残疾叔叔的土地,两个人的土地加在一起不到3亩。 “如果仅仅靠着不到3亩的土地过日子,那么,我们家不要说过上好日子,就是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李桂菊说:“很多时候,人是逼出来的,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不想办法不行,不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不行。” 近20年来,李桂菊一方面租赁其他农户的土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另一方面做点小买卖维持家里的开销。 说到做生意维持家庭开销,李桂菊讲了一件事情。2000年,李桂菊除了种地养猪外还开了一个小卖部,每天还蒸馒头卖。早晨4点钟起床蒸馒头,中午卖完馒头后又到地里干活,晚上还要发面。丈夫照管小卖部。就在这一年,李桂菊蒸馒头用的面粉就达5吨之多。一个人用手工把5吨多的面粉制成馒头并卖给消费者其艰辛不言而喻。 在讲到最困难的时候时,李桂菊说:“1990年,我的丈夫患重病住院做手术,欠下1万多元的医药费,孩子正在读书,老人和残疾叔叔需要照顾,困难像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肩上。现在想起来,我才真正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苦日子是熬出来的,好日子是苦出来的,苦熬不如苦干。” 走进李桂菊的家,更加明白了什么叫苦日子是熬出来的,好日子是苦出来的道理:一个四合院,宽敞的水泥院坝整整洁洁,院子中的那棵石榴树挂满了鲜红的果实。两栋楼房的屋面是新盖的瓦,墙体是刚刚粉刷的,堂屋里的家具是崭新的,厨房里摆着的是电饭煲、电磁炉等现代家电。 李桂菊家的情况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温饱有余的家庭。 然而,在“温饱有余”的背后,我们难以看到的是李桂菊的心血和汗水。 “如果别人一年穿三双鞋,那么,我一年要穿五双鞋。”李桂菊说。 这一点也不奇怪,李桂菊走路就像是小跑步,平日里,她给人的印象就是行色匆匆。 李桂菊的肩膀扛着一个艰辛的家庭,支撑着一个越来越大的产业,她无法慢下来。 从2009年开始,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桂菊开始走上中药材种植、养鸡、养鸽子和养鱼之路。到现在,李桂菊租赁了村里12亩土地,建设了全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蔬菜大棚,占地近1亩。建设了一个占地2亩的鱼塘和一个占地1亩多的养鸡、养鸽子基地,还种植了2分地的重楼。 只要用心想一想,这样大的产业由一个50岁的妇女来经营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有什么样的耕耘就有什么样的收获。李桂菊种植的蔬菜就连供应学校都不够,每年能卖1万多元,她养的鸽子、鸡供不应求,每年能赚5万多元,她的“生态鱼”今年下半年就可以上市了,重楼种植也成功了,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李桂菊说:“我们能够走上致富路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就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 这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博得了村里人的夸奖,她曾经当过州人大代表、维西县党代表、维西县人大代表,她现在是维西县政协委员,还获得州级“三八红旗手”荣誉,她的家庭是维西县“五好家庭”。今年,她被表彰为维西县优秀共产党员。(杨洪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