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展新颜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4 20:07:45

——党的十七大以来迪庆州经济发展综述

入夜,璀璨的灯光把香格里拉妆扮得异常美丽,当地各族群众和游客汇聚在坛城广场载歌载舞。 (张锦明 摄)

香格里拉品牌,使迪庆州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创造力。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引领下,迪庆坚持走中国特色、迪庆特点的发展路子,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迪庆速度”、“迪庆现象”、“世界的香格里拉”。

十七大以来(2007年-2011年),迪庆州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亿元、50亿元、60亿元、70亿元和90亿元5个大关,2011年达96.39亿元,比2006年的35.05亿元翻了1.5番。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长19.76%,比十六大时期(2002-2006年)年均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GDP从2006年的9463元增长到23996元翻1.3番,年均增速达20.3%。

如今,迪庆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齐头并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跻身全省州市前列,经济增长率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10个藏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十七大以来,在抓好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迪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搞建设。从土地、财税、行政性收费、奖励、服务管理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有效提升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办事效率,受到客商的称赞。如今,迪庆的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二都是外商直接完成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迪庆以州庆为契机,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在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州抓住有利时机,围绕“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思路,提出了“大力实施大项目,推进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战略,实施了一批拉动全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投资33.4亿元的53个重点项目启动,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的城镇、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先后完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州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我州抢抓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和加快藏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06年的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7.8亿元,年均增长31.9%。五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跃上50亿元、60亿元、90亿元、100亿元的新台阶。这是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最快,取得成就最为显著的时期。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成、松赞林寺景区的完善、独克宗古城的开发、龟山公园的建设、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落成、香格里拉滑雪场的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旅游精品项目的成功打造,不仅丰富了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内涵,还提升了旅游品位,推动了迪庆旅游业“二次创业”,使旅游产业持续升温,拉动迪庆经济飞速发展。2011年,迪庆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800万人次,达到817.59万人次,同比增长35.5%,较2006年的330.85万人次翻了1.3番,年平均增长19.83%;旅游总收入达到77.49亿元,较2006年的26.6亿元翻了1.5番,年均增长23.8%。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全州城乡消费市场活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11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34亿元,较2006年的9.95亿元翻1.3番,年均增长20.56%。

特色产业富农家

夏秋时节的迪庆高原桃熟果甜,在德钦县境内的金沙江畔、澜沧江边,到处呈现出葡萄丰收的景象。随着连续五年丰产期的陆续到来,德钦县9329余亩葡萄全面挂果,葡萄作为德钦县农业支柱产业的效应已初步显现。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县葡萄种植户4457户,总种植面积9329.1亩,葡萄总产量2500吨,实现农户收入975.5万元。按市场收购价3.6元/公斤计算,亩均产生3600元效益,户均葡萄收益达2188元以上。

香格里拉县金沙江沿岸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叶肥厚纤维质高,蚕茧韧性较好。然而,这片本应是“鱼米之乡”的土地,由于以往发展经济门路单一,导致当地农民群众收入普遍偏低。近5年来,县里大力投入科技、资金扶持桑蚕产业,目前,虎跳峡镇、金江镇、上江乡的万亩桑植区内,已有近千农户靠科技种桑养蚕,改变了生活的面貌。

迪庆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走特色产业之路是迪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十七大以来,迪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以资源为依托,实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根据不同气候,已形成金沙江、澜沧江河谷区,山区、半山区和高原坝区3个农业产业带。特别是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专门建立园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兴村富民”、“一村一业、一乡一品”,迈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从过去蔬菜全部靠外运到现在的向外销售,科技种菜技术推广和市场拓展取得喜人的成绩。农科部门经过10多年来的潜心攻关,“高原无公害蔬菜课题组”成功进行了高寒地区塑料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研究,采取“自建基地+农户”的办法,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如今,我州已初步建立起了粮油、药材、葡萄、蚕桑、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豆类、生猪、牦牛等农畜产品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农民从中受益,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2006—2011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5.69亿元增长到8.12亿元,年均增长6.19%;粮食产量从13.1万吨增加到15.02万吨,年均增长2.77%;油料产量从1930吨增加到3658吨,年均增长13.64%;水果产量从6830吨增加到8974吨,年均增长5.61%;核桃产量从0.9万吨,增加到1.31万吨,年均增长7.8%;大牲畜存栏从29.37万头(匹)增加到29.75万头(匹),年均增长0.26%,出栏从3.5万头(匹)增加到4.24万头(匹),年均增长3.9%;生猪存栏从38.5万头增加到48.6万头,年均增长4.77%,出栏从21.5万头增加到28.6万头,年均增长5.87%;羊存栏从21.8万只增加到22.9万只,年均增长0.99%,出栏从5.88万只增加到7.4万只,年均增长4.71%;肉类产量从2.1万吨增加到2.6万吨,年均增长4.4%。

提质增效强工业

“无工不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工业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98年,天然林禁伐,迪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上百家森工企业停产,国有企业亏损严重,财政收入锐减,工业经济一下落入低谷……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谋,及时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产业重点,提出了“建设高原生态经济州、香格里拉文化州、连接滇川藏的重要通道”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发展旅游、生物、畜牧、水电四大支柱产业,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2000年全州工业恢复性增长,遏制了工业经济下滑的局面。

2007年5月,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根据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我州以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着力发展壮大水电、矿产和生物产业,充分发挥三大产业对全州工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迪庆工业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十七大以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在全州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增加值从8.2亿元增长到20.62亿元,翻1.3番,年均增长19.52%。发电量从87043万千瓦小时提高到222585万千瓦小时,年均增长20.66%;水泥产量从1.84万吨提高到66.17万吨,年均增长104.7%;铁合金产量从1.6万吨提高到7.86万吨,年均增长37.5%;饮料酒产量从0.79万吨提高到1.96万吨,年均增长19.93%;铁矿石原矿产量从16.74万吨提高到116.1万吨,年均增长47.3%;铜金属含铜量从0.49万吨提高到1.99万吨,年均增长32.35%。

我州面临着既要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的现实问题。为此,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环保先行”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区域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发展道路。产业园区是支柱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依托产业园区,通过培育和引进结合,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产业园区内集聚,形成集群效应。同时,不断壮大骨干企业规模,发挥企业主体招商优势,聚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产业链条延伸、集聚效应增强。在此过程中,集中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加强节能减排,确保环境优良。

品牌助推旅游兴

1997年,人们还沉浸在建州40周年喜悦中时,又一个喜讯传来: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又一项桂冠戴到了迪庆头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级品牌的迪庆让人眼热。

品牌带来效益。州委、州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着迪庆的山水,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打造和培育。从1998年开始,几乎每年,迪庆都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旅游促销活动,并在州内举办各类节庆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世界展示迪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在大力宣传推介迪庆的同时,我州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社会集资等办法,建成了普达措、石卡雪山等景区景点,兴建了大批宾馆饭店,提升了梅里雪山等景区的品位,景区通达条件得到全面改善。1997年后着手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香格里拉县城“长大”了3倍多,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服务体系。从自发型到接待型、从接待型到观光型,迪庆用了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旅游业发展的“三步曲”。

立足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我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通过实施“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多部门共同培育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迪庆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迪庆旅游“二次创业”。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开业仅一年多,景区门票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经营业绩显著提高。州旅游职能部门规范了各旅行社及酒店相互压价竞争的不良行为,初步实现了旅游行业运营一卡通,旅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如今,我州把旅游作为龙头产业来抓,按照“一个中心、五大国家公园、一条精品环线”的布局,突出抓好“强基础、抓促销、重精品、创机制、优服务”工作,把香格里拉建成“生态最好、环境最优、和谐发展、世人向往”的中国藏区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精品生态旅游区。

党的十七大以来,迪庆州全面实施了“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节能减排等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快了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十一五”末,全州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10.11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州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65.43%提高到2011年的73.95%,提高8.52个百分点。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迪庆高原已逐步建设成为园林式绿化走廊,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永基卓玛)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