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嘎嘎塘村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赵润菊 杨洪程 8月22日,记者来到维西县攀天阁乡嘎嘎塘村二社赵润菊家的养殖场。细雨绵绵中,赵润菊和丈夫忙着与6名工人一起浇筑防护墙。在采访中,赵润菊讲述了她艰苦创业的心路历程。 务工长才干、打工结良缘 2002年7月,就读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的赵润菊毕业后,选择了在外务工。刚开始时,赵润菊在昆明市华曦畜牧业集团公司的一个分厂从事养殖技术工作。由于她忠厚老实,工作勤奋,成绩显著,次年,老板赋予她更大的责任,既担任分厂技术员又做分厂财务工作。担子重了,赵润菊的干劲更大了,很快,她成为集团公司的骨干。 在谈到在昆明务工的感受时,赵润菊感慨道:“在昆明务工的岁月里,我过得很充实,有艰辛的付出,更有收获,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才干。” “我和爱人是在昆明市华曦畜牧业集团公司相识、相知、相爱的。”赵润菊的丈夫赵品活告诉记者:“是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境遇,让我们走在一起,终身相许。” 赵品活是红河州人,1999年中专毕业后在昆明市华曦畜牧业集团公司工作,是公司的技术骨干。2006年8月,他和赵润菊作出一个决定:向公司提出辞职,回乡创业! 在谈到为什么要辞职时,赵润菊说:“我们在昆明务工,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但就是没有‘根’的感觉,没有医疗、养老等保险保障,如果有了小孩,就学怎么办?从长远考虑,我们只有选择自主创业的路子。” 艰辛创业路、生活有奔头 嘎嘎塘二社山高坡陡,耕地很少,加上赵润菊家弟兄姊妹多,原本很少的耕地还不够弟兄姊妹种,老房子还不够父母和跟父母生活的哥哥住。 2007年6月,摆在赵润菊夫妻俩面前的创业条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创业从牛棚里开始,办完婚事后,赵润菊夫妻俩身上只剩下5000多元钱了。他俩用3000多元钱将家里的牛圈改造了一番,建起了一间简易住房和一间雏鸡脱温室、一间饲养室。 赵润菊夫妻俩利用在昆明务工时的人脉开始了雏鸡购销生意,并与供货商达成购销协议。供货商按期将雏鸡托运到维西县城,然后再由夫妻俩到县城把嘎嘎塘进行脱温处理,最后运往附近村寨销售。 创业的日子是艰辛的。次年,赵润菊有了小孩。为了不耽搁生意,她每天早晨4时起床,跟丈夫一起将雏鸡装笼再背到公路边,等到租用的拖拉机到来时再将雏鸡装上车。天还没亮,背着未满周岁娃娃的赵润菊已经赶到攀天阁农贸市场卖雏鸡了。她的丈夫则忙着在家里饲养雏鸡和给新进来的雏鸡脱温打疫苗。 “想起当时的情景,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赵润菊说,“不管怎么艰苦,我有一股子打不垮的精气神,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总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上午11时许,记者走进赵润菊养殖场的雏鸡脱温室,赵润菊穿着工作服,正在忙着给雏鸡打预防针。脱温室里温度35摄氏度,热浪中夹杂着雏鸡粪便的奇臭味,令人十分的难受。在脱温室里呆了3分钟左右,记者就赶紧跑了出来。心里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真要命。” 赵润菊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2个多小时。她边忙着干活边笑着说:“打完疫苗需要两天多的时间。在脱温室里给雏鸡打疫苗是养殖场里最轻松的活路了。” 世界上没有白流的汗。赵润菊和丈夫的艰辛付出一天天改变着他们的命运。2008年,夫妻俩用赚到的钱买了一块宅基地,结束了下无寸土的日子。2009年,他们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养殖场和3间住房。 夫妻俩买的宅基地在一个边坡上,没有公路,运送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为了节省开支,夫妻俩在做好雏鸡生意的同时,起早贪黑建设自己的家园,硬是一砖一瓦地将建筑材料背到宅基地。 “看到爱人这样辛苦,我的心里很难受,不知多少回,我劝爱人不要再拼命干活了,但她就是不肯。她总是说,人不怕苦,就怕穷。” 乡亲们都说:“赵润菊的好日子是苦出来的,是拼出来的。”仅去年一年,赵润菊的养殖场实现纯利润6万多元,小卖部收入1万多元。就在这一年,赵润菊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照理说,赵润菊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赵润菊并没有停下艰苦创业的步伐。 今年3月,赵润菊又投资1.3万元,买了1亩多地,扩大养殖场规模。维西县妇联在得知赵润菊艰苦创业的情况后,到实地考察,决定为她提供“贷免扶补”资金支持。 “养殖场计划投资11万元,建成后每年预计销售雏鸡6万多只、出售生猪20多头、聘用2名员工。”赵润菊谈起她的打算:“如今,我们家有了一辆小型货运车,做买卖更方便了。以后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