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州委书记张登亮邀请中科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等高校和企业的专家、企业家到迪庆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行考察,并就合作开发德钦葡萄产业达成了共识。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参与,再加上高校提供的科技支撑,这种方式,无疑是迪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地貌立体,山地、盆地、河谷皆有;气候多样,亚热带、温带、寒带多个气候类型齐备;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禀赋,为迪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展开了美好前景,但这些特色优势向市场转化的路径具体怎样走、突破口应该如何选择呢?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优我强”,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迪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道路。但是不是特色,有没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力,要由市场说了算。 从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来看,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谋划产业,由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此外,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需要政府及时伸出“有形之手”予以扶持,为其推波助澜、排忧解难。破解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命题,把握新的发展环境下特色农业的新内涵,首要的标准和根本的指向是市场。在具备了一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把特色转变成优势和效益,要靠新理念的引领、新体制的支撑,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气候。无论是培植产业还是开拓市场,“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不可或缺,需要两者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强劲合力。在农业现代化的渐进过程中,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才能成就产业,依靠外部的政策供给、内部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经营主体培育,不失时机提升发展规模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拓展特色农业发展的新领域。 客观地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迪庆农业已有了鲜明的特色,无论是“老资格”的还是新兴的,都在艰难的成长历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显示出某些独特的竞争力,但大都缺少“特色”变“优势”关键的那一跳。 曾几何时,维西曾经有“全国中药材基地县”、“云南核桃之乡”等美誉,德钦葡萄堪称世界最好的葡萄,酿出的葡萄酒品质丝毫不亚于法国的多个葡萄酒名牌,香格里拉高原坝区生产的种薯畅销滇西片区……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这些迪庆的特色农业产品却长期处于单产不高、均价偏低、效益不好的境地;重生产、轻流通、无品牌的顽症,让我们在这些特色农产品价格上始终没有话语权,产品大都只能顺价销售;深加工不足,通过深加工分散风险、获取更多利润的能力不足,一遇价格波动只能硬扛……要寻求这些特色优势产品的发展新动力,就需要大力引进资本参与产业开发,由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来推动技术的跃升和管理、营销、创牌等理念的变革。 迪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企业是主体,科技是关键。从总体上看,迪庆的药材、葡萄、蚕桑、马铃薯等新兴特色产业大都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不少产品还停留在种植低端环节,形成了“大资源”和“小产业”的强烈反差。加工滞后、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是我州新兴特色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只有全力打破这个瓶颈制约,新兴特色产业才能迎头赶上,如同一根竹子,只要开发到位,便会延展出一片绿色的新前景。 对于以资源丰富多样著称的迪庆来说,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空间巨大。有专家认为,除了传统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还应当着手“创造”特色。也就是说,采用新技术对我州特有、独有的珍稀物种或品种进行规模化、商品化开发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特色产业。比如依靠科技手段,对牦牛、藏香猪等独有、特有品种进行商品化开发,因势利导创造和培育出一个特色产业。 迪庆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相信只要下力气培育市场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迪庆的高原特色农业必将前程似锦。(迪庆日报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