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品牌从虚拟走向现实,乘着品牌的翅膀,香格里拉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香格里拉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5月5日,香格里拉县更名庆典隆重举行,时光在这里驻足,雪山在舞蹈,草原在欢歌,高原在沸腾,明媚的春光书写着新世纪、新征程。 10年前,香格里拉落户迪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10年后,这一品牌成为拥有600亿价值的世界品牌。 10年前,香格里拉县还在“木头财政”边缘上挣扎,10年后的今天,香格里拉县旅游、水电、生物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据统计,截止2011年,香格里拉县县级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95亿元,是2002年的7.5倍,年均增长25.11 %;县级固定资产投资67.34亿元,是2002年的22.9倍,年均增长41.6 %;农民人均纯收入4078元,是2002年的 3.5 倍,年均增长 14.77 %。10年中,香格里拉县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辉煌:跻身为全国藏区十强县之一之后迈向藏区次级中心城市;200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评价中位次明显上升。通过10年来的努力,香格里拉县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民生有了大力改善,一个崭新的香格里拉县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后,香格里拉县的财政收入几近崩盘。香格里拉县发展的出路在哪里?香格里拉县如何发展?这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按照这一方针,从2002年开始,香格里拉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写下了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篇章: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相继建设和竣工,城区几条主要干道改扩建陆续动工;香格里拉机场新航站楼先后进行三次扩建,贯穿各大景区的旅游交通状况全面提速…… 为了提高规划层级,按照建成高原理想城的建设方向,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城市的规划,聘请了清华大学资深专家进行城市总规修编,按照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香格里拉理想城的定位,努力把香格里拉县建成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原理想城市。 香格里拉县群众清晰地记得:曾经的县城,就是低矮的房屋、牛羊上街、垃圾满天飞的景象。如今的香格里拉县城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高原藏区城市的特色一步步显露出来:迈步在香格里拉县城区,一排排具有藏族特色的房屋“穿起藏装舞起了长龙”,走进独克宗古城修旧如旧的古城焕发出古道的沧桑魅力,香格里拉理想城的韵味在无穷中回味。从2005年开始,香格里拉县城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开展高标准的创建活动,推动城市化进程。 10年间,香格里拉县实施了涉及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水电装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11年末,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476公里,基本实现了境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开通了连接中西部的多条航线,铁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乡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些项目的建设,使香格里拉县群众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支柱产业的新发展 绚丽的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淳朴的藏家民族风情,香格里拉的美名名至实归。但是县城却没有一家像样的宾馆,旅游接待设施滞后,一边是让游客神往的地方,一边却是香格里拉县旅游面临的窘境。县委、县政府不得不在电视上发布公告,动员居民将家中的住房让给游客居住。这让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香格里拉的旅游资源并提出“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品牌,积极通过招商引资改善旅游接待能力,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斥巨资打造了虎跳峡、松赞林寺、碧塔海、属都湖、独克宗古城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旅游成为了香格里拉县龙头产业,旅游产业链越拉越长。至2002年末,全县旅游企业达162家,县城有接待床位9422个,2002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829万元,分别是1997年的4.6倍和4.5倍。2011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旅客613.2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58.12亿元,香格里拉县成为全国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当华灯初上,七林批楚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全家上下穿上藏装,在自家开的扎西德勒藏民家访唱着敬酒歌迎接远方的客人。今年49岁的七林批楚是迪庆旅游业发展的见证者。七林批楚1999年开始经营藏民家访,现在全家七口人都从事旅游行业,他家率先实行藏民家访标准化服务,在接待中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无烟接待、标示区、安全通道、食品卫生、主持风格、房屋改造……从旅游服务产品的安全、环境、服务方面,扎西德勒藏民家访不断推陈出新。向七林批楚家一样,目前香格里拉县从事旅游的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占到了很大比重。 旅游业的腾飞在香格里拉县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香格里拉县重新评估手里的资源金饭碗,“群山蕴宝、众水流金”是对香格里拉县丰富资源的生动描述。从2002年开始,香格里拉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旅游、水电、矿产、生物产业的扶持开发力度,真正把香格里拉县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香格里拉县在生态化和特色化上突出香格里拉品牌和香格里拉特色, 在地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野生食用菌加工业、畜禽产品加工业、白酒酿造业、菜籽油加工业、藏药产业等产业;以洛吉乡和虎跳峡镇为主的野猪饲养业;以尼西乡汤堆村为中心的尼西鸡养殖基地;以上江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以高原坝区为主的东方百合种球及秋季切花球根花卉业;以金沙江沿线为主的蚕桑产业带;以金沙江沿线和河谷地带为主的核桃种植业。香格里拉县蚕桑、药材、无公害蔬菜、马铃薯、高原春油菜等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稳步增加,产值增长较快,牦牛、尼西鸡、野猪等特种畜禽养殖基地有了较快发展,全县生物产业形成了以畜产品、蔬菜、生物药、油料作物、花卉、蚕桑、白酒酿造为主导产业的格局。全县生物产业经济组织发展到32个,2010年,生物产业经济组织销售收入达2.49亿元,出口创汇479万美元,农户出售初级产品和原料收入达1.44亿元。 香格里拉县属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余脉地段,地势北高南低,三面被金沙江环绕。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香格里拉县丰富的水能资源,除金沙江干流外,共有大小河流24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09.84万千瓦,可开发量116.2万千瓦。香格里拉县通过科学有序开发,不断培育和发展水电产业,完善水利工程,开创了水能资源开发新局面。 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香格里拉的内涵是和谐。10年来,香格里拉县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扩大就业等项目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逐年增多。 香格里拉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全力以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集中办学步伐,落实好“两免一补”和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率先实现了农民零税、零费、零负担。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5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逐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近5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843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好农民健康工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规模以上组有医疗点。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7%。 在广阔的雪域高原,广大的农牧民正享受着农林生产补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消费补贴等众多强农惠民政策,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广大农牧民一门心思想发展,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九五”初期开始零星进入居民家庭的空调、微波炉、热水器,“十五”期间得到快速增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手机迅速普及,摄像机、健身器、电脑、汽车、住房等千元级、万元级、十万元级的商品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跨越发展正当其时 香格里拉品牌的落户是机遇也是挑战。香格里拉还要有什么内涵?一届接一届的决策者在苦苦探索——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作为发展代价。以寻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一条和谐发展的明晰思路逐渐显现:香格里拉要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就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大力弘扬扎根高原的高原情怀 ,走有香格里拉发展特点的路子,围绕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强县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轴心区建设为载体,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谐发展,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安县”战略,紧抓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依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实施“绿色经济、人才优先、投资拉动、品牌支撑”战略,解放思想创先进、开拓创新重品质、真抓实干下力气,全力构建绿色人文和谐富强香格里拉——这是香格里拉县取得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干事创业中同样锤炼了一支能担当重任的“核心团队”。各族群众盼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为加快和谐发展的香格里拉提供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和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