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家中的大火塘 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里8个村子的800多名村民,他们的生产生活对滇金丝猴保护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社会服务试点项目有望改变村民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保护滇金丝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旨在增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这天,记者来到维西县,了解当地滇金丝猴保护的情况。 现实难题 经费人员严重不足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现有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维西分局局长钟泰说,由于白马雪山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实现了滇金丝猴种群扩大及其栖息地生态的保护。保护区内生活的滇金丝猴有8个种群约1500只,比2000年增加了约300只。维西境内分布着4个种群的滇金丝猴,数量从2004年的约700只增长至800只。“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非常缓慢。” 他说,保护区面临的难题,主要是保护经费和人员不足,以及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保护区面积很大,但维西片区护林员只有25名,人员太少。另外,护林员每个月的工资才有180元。保护经费也不够,护林员去野外调查,县里规定一天的补助是100元,但由于经费不足,只能发50元/天。 依赖森林 家家都是架灶烧柴 钟泰说,目前保护区内有8个村约800多名村民,他们都处于国家级贫困线以下,生产生活完全依赖于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为实地看看保护区内村民的生活,记者走访了康普乡普乐村米腰村民小组。从地图上看,康普乡距县城大概有80公里,但开车要2个小时左右。说是一个村民小组,但由于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土地,村民住得都很分散。村民的房子是木头搭建的,有两层,下面一层关猪、牛、羊等牲口,上面住人。来到一户人家,进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很大的灶台,上面支着两口大锅,还有烧薪柴留下的一层厚厚的灶灰。 “这是做饭用的灶台吗?” “不是,这是做牲口吃食的灶台。” 就在房屋的另一边,地板上铺着一张床铺,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火塘。据介绍,这里就是村民做饭、吃饭、睡觉的地方。由于晚上和冬天比较冷,床就铺设在火塘旁边;而且是每一间睡人的房间,都有一个火塘。据测算,一户农家一年要烧掉3.5吨薪柴,而这些薪柴又都是农户取自保护区内的。 申请项目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正是考虑到只有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才能减轻对保护区环境的压力,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申请并启动了一个“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该项目由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资金为50万元,试图通过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改善生活方式,增加村民收入,实现社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那么,这个项目要做些什么呢?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继海说,初步设想,一是要改善村民的能源结构,改火塘为节柴炉。现在村民每家都有灶、有火塘,烧的都是薪柴,项目希望把农户家中的灶、塘改为节柴炉,每户每年可节约薪柴6立方米,全村相当于减少森林砍伐面积73亩。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村民给牲口做吃的时候,就不需要烧水了,而且村民还能洗上热水澡,既节能又改善村民生活。 建立桔梗、木香等中药材苗圃,建立中草药种植协会,举办培训班,提高村民中草药种植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规范社区巡护队制度,配备数码相机等必要的巡护设备。有了数码相机后,巡护队在巡护途中发现什么动植物或违法的现象,都可以进行拍照,以更好地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杨质高 摄影报道 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