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近日,中央财政下拨2012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补助资金76.27亿元,专项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54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 实施免费午餐计划--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 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 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韦斯理小学,学生们在学校饭堂领取免费午餐。罗郅肯摄 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韦斯理小学,学生们在学校饭堂领取免费午餐。罗郅肯摄 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本期周刊围绕这一话题,刊发深度报道和言论,呼唤通过信息公开以及完善的制度设计确保160亿元真正落实到位,让孩子们的“小餐桌”保质保量。 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 消息一出,赞誉声一片,有人说,仅仅半年的时间,政府就“接棒”由民间公益人士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这在国内外都为罕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一次良性互动,将可能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 还有人说,由民间力量推动的“免费午餐”的实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体现了公众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对待,也在公众心目中重新树立了支持公益、参与公益的信心。 但是,还有一部分担忧之声值得重视:我们曾有过前车之鉴,回首过往,转移支付过程中的截留、挪用甚至贪污,国家多项补贴被“吃空饷”、学生营养餐曾经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都还历历在目。这16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能不能真正“补”到孩子身上?能否保质保量地让孩子吃到肚子里?还值得担忧。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一个惠及2600万名学生的计划项目,如何保证良好实施?需要思考和做的,还有很多。 保持警醒—— 莫让喜事变烦忧 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匹配。制度越完善,就越大程度地保证不遭个别人钻“空子”,让政策落空或者背离初衷。 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给予学生补助,遭个别人钻制度“空子”,“吃空饷”的恶劣事件此前已有先例。一年前,在国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过程中,就有个别地区和学校钻制度漏洞,违纪违法,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国家助学金,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专家指出,避免这种虚报人数“吃空饷”的做法在160亿元的计划中再次发生,需要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完善的执行规程。 在我们的邻国印度,也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1995年,印度启动“国家初等教育营养支持项目”,又称“免费午餐计划”,这项计划在2002年由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推广到全国,到如今,每年约有1.2亿中小学生每天能享用到一顿免费午餐。每年印度政府为此投入的经费在20亿美元左右,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免费午餐项目。 尽管这个项目让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受益,但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尤其是腐败问题令人警醒。2005年,警察一次性查获了从国家仓库贪污走的“免费午餐”项目专用的8辆货车,上面装载了2760袋大米;2006年,某村居民指控当地老师集体贪污和挪用了“免费午餐”;2011年,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指控反对党挪用经费,致使一些学校有3个月未能享用到“免费午餐”……有印度媒体这样评价:“广泛”的财务违纪问题在“免费午餐”项目中被暴露出来。 出现类似问题的不只印度,就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免费午餐”项目后的两天,台湾版的“免费午餐”项目也爆发了丑闻,新北市“校长集体向营养午餐业者索贿”案,导致十余人被收监,让整个台湾教育界蒙羞。 专家指出,避免类似的问题在160亿元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应该要求相关执行部门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和财经纪律,加强监督与检查,坚决查处违规行为,保证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的效益。(来源:人民日报) 信息公开—— 执行过程引入公众监督 有评论指出,从半年前民间力量倡导发起“免费午餐”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到后来政府“接力”,对农村义务教育儿童的午餐给予更大的关心和保障,这个过程已经成为凝聚爱心、振奋人心、重塑公益信心的过程。因此,这160亿元是否真正落实到位,是否真正惠及孩子,不仅关涉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还关涉到千千万万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 “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发人深省,“还不知160亿元如何运作,但我们有过一次痛心的经历,以供借鉴。我们曾经跟一个学校谈免费午餐计划,让学校报预算,结果他们交上来的预算里,建一个食堂就需要60万。我告诉他们,不是来给他们盖食堂的,只要有个地方能把孩子们的饭做好就行,孩子们可以打完饭回教室吃。我们收到的捐款都是为了让孩子吃好饭,不能消耗在其他地方。” 印度也意识到在“免费午餐”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据了解,印度要求,承担“免费午餐”计划的学校都必须要公开菜单和账本。 除了信息公开,为了让午餐配给保质保量,“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据了解,印度中央厨房的配菜单由印度营养研究所的专家制定,其卫生状况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而且,有明确的营养配比规定。例如,提供给一到五年级孩子的每顿午餐应含有450卡路里和12克蛋白质,而更高年级孩子的午餐则必须含有700卡路里和20克蛋白质。 邓飞及其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方便监督,我们把免费午餐进行了标准化,保证每个孩子都必须有一个鸡蛋、一碗饭、一个菜。这样,即便中间可能有克扣,最多是鸡蛋小一点,饭里的米少一点,但是这3样东西你得保证给孩子端上来。” 专家指出,目前我们国家还仅有“每人每餐3元”的“粗线条”的规定,还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在午餐的配比和营养搭配上做进一步的细化。 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 160亿元的具体执行方案尚在制定当中,很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建议采取地方政府和学校自己承担的办法;有的建议采取借鉴印度的做法,中央政府招标采购,交给包括免费午餐团队的非政府组织来做;还有的建议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运作。 尽管运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拘一格,但是在如何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方面,专家们的观点却十分一致,“目前这种专项拨款补贴,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专用资金中途被截留,不能完全到位。一定要切实加强管理,严管中央专款补贴,杜绝私自占用专项拨款以用于其他用途或者牟取私利,从而导致贫困学生少获得,甚至不能获得应得的补助。”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建议,制度要科学化、精细化。“要建立独立账本,达到专账专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杨良初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监管力度不够,时常出现问题发生了却没有人管的情况。如果补贴资金没能直接落实到补贴对象身上,中央补贴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这样有可能造成拨下去的资金越多,某些部门甚至个人收益就越多。要加大惩罚力度并且把责任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一旦中央补贴资金在落实期间,出现类似没有完全拨下去的问题,要严格查处,给予严厉处罚。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加大审计力度。” 160亿元,一项大工程,令多方受益,不但利于农村地区孩子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利于社会各界的人心凝聚,也利于公共政策落实过程中制度建设的完善。希望切实落到实处!(赵婀娜)(来源:人民日报)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春季调度会呼吁—— 守护学生健康就是守护未来(教育视界)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春季调度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通报了近期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并交流地方典型经验。 本期周刊聚焦学生营养改善问题,关注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办法,分析探讨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探讨如何从根本上确保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推进。 ——编 者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会议。 5月8日,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春季调度会。 早晨9点钟,没有寒暄,简短开场。一段半个多小时的电视报道集萃将与会者直接带入会议主题。 “学生营养餐,好事如何办好?”“如何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大屏幕上,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行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的问题,媒体深入调查、提出建议。台下,来自中西部试点省份的负责人正视问题、深入思考。 “带着问题来,才能系统地梳理问题,找到系统解决问题的办法。”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 是的,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学生营养,需要决心与智慧同行。 直面问题才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无疑,这是一场直面问题的会议。而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彰显了政府将工作做好的决心。 “媒体近期曝光了一些营养改善计划操作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落实不得力、供餐中出现‘套利’情况、试点学校食堂条件普遍较差等”,鲁昕介绍。会议通报了3月至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省份有关事件”,涉及食品安全、资金安全等多个方面。 通报的问题包括: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1748名学生在食用学校发放的早餐后,86名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经卫生部门逐一排查,28名学生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住院治疗。《新京报》于4月1日反映广西那坡等地补助被供货商和学校套利,以及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反映的“陕西商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仍未开始”的问题也在会议上通报。 更令一些地区负责人“如芒在背”的,是一份同时在会议上通报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督举报电话反映问题的情况说明”。这是一份可直观呈现各个试点省份举报数目的材料:“反映政策未落实(未开餐)的来电、来信27个,举报最多的省份依次为河南10个、甘肃5个、四川4个;反映学校提供的食品质差量少的来电、来信20个,举报最多的省份依次为河南4个、甘肃3个、云南2个……” “坦白地说,这样一份‘榜单’,让很多地区的负责人心里并不好受,但这可以督促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关注度高,哪个地区把工作看得过于简单,哪个地区就很难开展好这项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达成这样的共识。 解决问题来不得半点怠慢与推诿 如果说公布各试点省份举报情况“榜单”令一些地区警醒,那么,会议特别安排了媒体集中曝光的省份,报告相关事件的调查及核实情况,就更彰显了政府要求各试点省份在解决问题时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推诿的力度与决心。 “尽管经鉴定,该事件为非食品安全事故,属个别学生对牛奶不适引起的心因性群体反应,但我省从中得到了一次‘实战演习’的机会。省学生营养办要求各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贵州教育厅厅长、贵州省学生营养办主任霍健康说。 记者了解到,每一件媒体曝光或地方上报的事件,各级学生营养办都在第一时间实行介入调查,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而且,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各地都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在确认企业供餐不卫生后,云南镇雄县对承包企业责令停止供餐,并作出以货值金额5倍的罚款处理,对相关学校负责人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核实媒体报道有出入后,广西进一步排查试点学校,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 记者同时了解到,就在本次会议召开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急处理暂行办法》刚刚印发。该办法旨在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增强应急处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如何让国家补助切实变为孩子们碗中的饭菜,同时保障营养餐供应的安全,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最近一段时间来,一些地方在实施营养餐计划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公众担忧。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落实计划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记者了解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680个国家试点县,全部都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方财政能力与基础条件都相对薄弱。试点学校在较短时间内从教学管理转向教学与生活管理并存,的确存在诸多困难。 观念与认识上的进一步统一是个首要任务。湖南教育厅副厅长、省营养办主任杨定忠指出,“据我们了解,各县市政府对中央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思想准备不足,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畏难情绪与等待观望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甚至有的认为当前政府投入的重点应该放在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善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上。同时,广大群众对实施营养计划的预期较高,部分群众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有误解,认为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措施,是帮群众减轻负担,希望国家把学生一日三餐都管起来。” 食品安全保障的难度增大也是各试点省份面临的普遍问题。云南教育厅副厅长、省营养办常务副主任邹平介绍,“由于学校食堂存在一定缺口,工作人员不足,特别是非寄宿制学校大部分还没有食堂,一些地方虽搭建了临时的伙房,也存在后勤人员不足或新招的工人还需要培训和学习的问题,在食堂管理、食品采购、加工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杨定忠也指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大规模的集中供餐,食品通过市场采购,学校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于食品生产、销售、消费、管理等各个环节,即使是知名食品生产企业也难保万无一失。” 资金的保障更是考验各试点地区工作效果的关键问题。霍健康指出,“中央下达的50天资金只能使用到本月中旬,新的资金亟待下达”。杨定忠也指出,“营养改善计划要求按照‘保本不盈利’的原则实施,但实际发生运营成本没有解决途径。如采用食堂供餐模式,学校新增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运营过程中燃料、水电费等没有来源。如采用企业供餐模式,企业仓储、冷藏设施和设备、人员投入及相关税费与交通运输成本等费用没有来源。” 为此,鲁昕强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需要过程,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需要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 2011年底,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习培训会议在中部片区、西北片区、西南片区分别召开,将各地教育和财政负责人集中培训。培训会议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的一番话说出了面对困难时各地区、各部门应有的态度:“全面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虽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不能因为情况复杂、难度大就停滞不前。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干的是今天的事儿,但是在为明天打基础!”(人民网) 网友:营养改善计划不应遗忘学前班儿童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终于吃上营养餐了,教室里、餐桌前,儿童们手里捧着这份来自国家关怀,无不欢欣鼓舞,仿佛这并不是食物,而是宝物。有些学生甚至都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装起来,我想,如果他拿回家,肯定会骄傲向家人夸耀:“瞧,这就是给我们发的营养餐!”学校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甚至有点像过节。然而在热闹的学生堆中,却不时闪现着学前班儿童们羡慕的眼神,这成为营养餐“协奏曲”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在农村,大多数地方并没有专门的幼儿园,但家长都愿意像城里一样,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都通过开设学前班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同时承担着“非义务教育”任务的现状。学前班的人数往往和其他班级的人数相仿或者略微多一点,虽然人数只是在校学生数的一小部分,但他们也是学校里最可爱的群体。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1月23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精神,营养改善计划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项工程,学前儿童不在营养改善计划的范围之内。不给学前儿童发营养餐,符合文件精神,这样做本没有错误,然而,当看见儿童们期盼的眼神时,你会觉得很残忍,尽管他们只是很小的孩子,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需求! 一位班主任在他的日志中写道:“看着学生们笑逐颜开地各自享用早餐,我的心里升起了一丝从未有过的快慰。突然,我发现二年级教室的窗外有几个晃动的身影,拉开门一看,原来是学前班的几个小朋友隔窗窥视二年级学生用餐。按照规定,义务教育范围外的学生是享受不到营养餐的。霎那间,我的心揪了起来,一连几天,这原本令人兴奋的早餐发放工作,因为我不敢看学前班孩子们眼中那希冀的眼光而感觉是一份几十年从教生涯中最令人痛苦的工作。”令老师痛苦的并不是由于发放营养餐而带来的额外工作负担,而是眼睁睁看着儿童们企盼的眼神而毫无办法。许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个问题,学前班的存在是农村学校的客观现实,在同一个校园而享受不了同样的“待遇”,这无疑是一种对幼儿的不公和伤害!营养改善计划忘记了他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了让营养餐更有营养,让我们共同呼吁:营养改善计划别忘记学前班儿童!(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