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加大,滇金丝猴日渐增多,以每年50只左右的速度增长。日前伴随滇金丝猴家谱的建立,滇金丝猴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惯也慢慢地浮出水面,它们5岁便相当于人的20岁,生活在海拔3000余米的群山中,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实行“一夫多妻”制。 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 白马雪山地处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自然气候独特,物种丰富。近日,走进神秘的白马雪山,酷暑突然变成了小雨,夹杂着丝丝凉意。向导说,滇金丝猴十分漂亮,动物选美绝对可以打进前5强,而最吸引人的是滇金丝猴的红唇。 从白马雪山脚下维西县塔城进入目前最好的一个观猴点,刚到山上,便见数十只金丝猴、井然有序,悄然离去,而胆子大的,则把干的树枝弄断,朝着有人的地方扔过来,以攻为守。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延鹏告诉记者,他来这个地方两年多了,主要做研究滇金丝猴的工作,现在,陌生的人进入猴群,值班的猴子立即发出暗号,在很远的地方猴子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老弱病残的便依次离开,而年轻力壮的则守在现场,进行观察,甚至进行防卫。 李延鹏说,滇金丝猴体形粗壮,身上的毛又厚又长,背部和肩部的毛长可达150毫米,臀部的毛长可达250毫米。一只成年大公猴体重可达30公斤,几乎是雌性的两倍。然而,它们的寿命却很短,一般在20年左右。可以这样理解,5岁左右的滇金丝猴,相当于人类年龄的20岁左右。 猴群的“一夫多妻”制 李延鹏说,一般情况下,滇金丝猴4岁便有性能力,8岁左右就到了性繁殖能力的最高峰,相当于人的30岁左右,滇金丝猴不管白天晚上,都有性生活,没有更确切的规律可遵循,但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容易受孕,次年的三四月份,是滇金丝猴的出生高峰,也是气候回暖的较好时候。李延鹏说,观察上一两年,你就知道每只猴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猴子,又是由一个一个的猴群构成,一般是由一只公猴,和几只母猴或多只小猴子组成,一般家庭在12~20个猴子组成,相当于原始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公猴充当保护任务,时刻占据树上的有利位置,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准备驱逐来犯的敌人。 滇金丝猴的游牧生活 在打斗中,或慢慢老去,滇金丝猴总是会死的,但不管是护林员还是科学研究者,在研究中或实践中,均没有一个见到过滇金丝猴的尸体,这成了摆在人们当中最大的一个谜团。用脚步丈量着白马雪山每一寸土地的护林员杨荣说,他负责着一个滇金丝猴家庭的生活、足迹、疾病等跟踪,去年,这个家庭中还增添了两只小滇金丝猴。 据介绍,开春季节,滇金丝猴会下到在2500米至2700米的沟谷,觅食阔叶树的嫩芽、嫩叶和花瓣。每到竹笋萌发的季节,滇金丝猴会来到在2700米至3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寻找刚发芽的竹笋。海拔3000米至3800米的地带,是云杉、冷杉树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这是滇金丝猴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食物十分匮乏的冬季,在云杉、冷杉树上附生的松萝便成了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而由于松萝的生长十分缓慢,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才能自我更新,因此,猴群就像游牧民族一样,为了寻找新的觅食地,有时需要迁徙10到20公里的距离。 滇金丝猴年增长50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局长钟泰介绍,近年来,他们观察的猴群中,2010年出生13只,2011年出生8只,2012年出生13只,体质状况良好,没有发生疾病。维西境内的滇金丝猴数量从2000年的400只左右增长至约600至650只。而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的8个种群约有1500只滇金丝猴,比2004年的1200只,增加了约300只,相当于每年增加了四五十只。 李延鹏说,随着滇金丝猴家谱的建立和工作的推进,他们为每只滇金丝猴照了大头照,这样一来,滇金丝猴去到了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情,有没有近亲繁殖,记录着什么,全都清晰。他说,滇金丝猴的“家谱”就像人类的身份证,记录着滇金丝猴的出生、配偶、生育、迁徙、死亡等多种信息。目前,信息数据库已初步搭建完成,正在加紧对滇金丝猴进行单体鉴别工作。 管弦 摄影报道 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