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翠 “日子越来越好、粮食丰收牛羊壮了、房子大了电话小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住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长胜村中诺于村民小组的和积李老人坐在高高的玉米堆前,给儿孙们讲述30年来山村生活的变化。 路通人活 致富大门从此敲开 “公路通了,收入多了,脑筋活了,面貌变了。”这是和积李老人的讲述给记者留下的最真实、最直观农村变化感受。 30年前,从村里通往镇上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要去赶集,只能靠步行或骑马,而且路面坑洼不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给当地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制约了村民发展致富。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村村通”等项目建设,曾经的羊肠小道成为中外游客的徒步旅行线路,新修的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为了尽快修通道路,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齐心协力,与当地交通、企业等相关部门多方筹资,凿开了高山险壑、填起了低谷畦地,将一条长达10余公里的乡村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铺建起了一条让百姓告别人背马驮岁月的致富之路。 “有路没路两重天,从前因为交通闭塞,村民家徒四壁,经济非常困难。村民杨汉成就是道路修通后的受益者之一。他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小卖部,销售茶、米、油、盐等商品,方便群众生活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他还靠经营商店赚得的钱买了一辆面包车搞客运。就这样,他家成了村里首先走向富裕和有车的农村家庭。 和积李老人回忆到,改革开放之前,村民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汽车是什么样子。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村民对偶尔有黄发碧眼的外国游客途经村庄都会躲得远远的。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举世闻名的虎跳峡以奇、秀、险、峻的风光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村民瞄准上了旅游商机,开始在旅游服务中致富。 据村民李元介绍,1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有两名外国游客来到他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他借宿一晚,李元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第二天临走时,外国朋友非要留下100元钱,再三拒绝未果,他便收下了。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他,心想:现在路好走了,来旅游的人定会越来越多,何不利用自己的四合院搞个客栈?2002年,他的客栈正式营业了,取名:纳西客栈。栈外观是普通的纳西族四合院,内部设施却可与星级宾馆相媲美。李元凭着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独具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客栈的名字也早早被写进了徒步游览虎跳峡景区的手册,许多游客就是按照地图上的标注慕名而来的,李元成了村里的致富星。 与李元一样,众多村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小院从事旅游接待,他们也在旅游发展中走向富裕。 家电嬗变 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过去农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用电器从无到有,曾经梦寐以求“三大件”,当今已经拥有“无数件”:电饭煲、微波炉、抽油烟机、热水器、烤箱、吸尘器、音响、DV机、投影仪、榨汁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和积李回忆起30年前,在农村大集体的年代,枯燥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民无所适从。农民勒紧没吃饱的肚子,白天在田间参加大集体的劳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条件参加文化生活。到了夜晚,男人们疲惫地围坐在火塘边;女人们在煤油灯下用手工做衣做鞋;孩童们吃完晚饭后就听爷爷奶奶讲那老掉牙的故事。 党中央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首次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犹如干涸的禾苗遇见了一场及时雨,生产积极性“井喷”似地爆发出来。和积李如愿以偿地在承包地大显身手,家庭收入由原来大集体分配的不足百元,到1983年突破1000元。有了钱的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让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他从城里买了一台当时紧俏的放映机,左邻右舍的村民就聚集在自己家里,男人们抽着卷烟,女人们做着针线活,孩童依偎在大人的怀中,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录像,那个温馨的场景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虎跳峡镇农村普及了彩色电视机,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农民迫不及待地向往现代生活。为了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只有50余户的诺于自然村也在2010年建起了“农家书屋”,有了上千册的图书,建设了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每逢节假日,村里的老人聚集在活动场所下象棋打牌;孩子们在农家书屋翻看图书。每逢春节,村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拔河、跑步、赛马、射击以及农民自编自演的民族歌舞、大合唱等节目。和积李老人说:“如今,农民闲暇之余有了多样的文化生活选择,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上网、参加技术培训等,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些变化我年青时想都不敢想啊。” 采访结束后,记者站在村头回望,眼前这个小山村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一栋栋整洁的砖瓦房平地而起,这些都是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的壮丽篇章。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虎跳峡镇长胜村诺于小山村正扬帆远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