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继先,民族工作战线上的一位“老兵”—— 1967年参加工作,1969年参军,1971年上大学;在民族出版社工作8年,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18年,民族画报社工作12年。45年寒来暑往,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职业生涯中,他默默书写着厚积薄发的辉煌。 回首过去的时光,祁继先说:“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如果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我这个出生在农奴家庭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国家正司级干部,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我对人生的最大体会是:与人为善,感恩之心,责任意识。” 东旺河谷成长起来的农奴之子 1952年1月,一个结实得如同牛犊般的男婴在原中甸县东旺乡普顶村一间滴水成冰的矮屋里诞生了。云顶寺的活佛给他起名叫慈仁群佩。7年之后,因民主改革而摆脱农奴命运的慈仁群佩进入了乡里开办的小学读书,并从此有了一个汉族名字:祁继先。 从上学第一天起,祁继先就开始了住读的生活。那时,小学离家有十几公里,祁继先每次都得从家背上足够7天吃的糌粑、酥油走到学校。小学毕业后,尽管家里生活贫困,但父母还是让祁继先继续念书。初中在200公里外的县城,去那里得先徒步翻越两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再走崎岖的马帮道。道上虽然有车可搭,但是为了省钱,祁继先每次都会选择用双脚丈量沿途的每寸土地,而这样的丈量需要5天时间。 在走路上学的日子里,距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途中可能遇到的猛兽侵袭、暴风雪等。有一年放寒假,祁继先和十几个同乡的伙伴一起回家。在翻越雪山时,天色已晚,大家又累又困,倒在牧场上空无牛羊的棚圈里睡着了。一觉醒来,大家发现,不知何时飘落的雪花已经把棚子埋了一半。天上彤云密布,朔风呼啸。为了在暴雪来临前走出雪山垭口,不被困在山里,大家冲进齐胸的雪地里赶路。男孩子走在前面,拿树枝推雪开路,女孩子则手挽手跟在后面。当十几个孩子像雪人似的回到家中时,大人们都吓坏了——万一遇到雪崩,后果不堪设想!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祁继先磨砺着,成长着。回忆起那段岁月,祁继先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说得对——穷则思变。当时大家都有一股积极奋斗的劲儿。” 走进精彩的汉藏语文翻译世界 1967年,祁继先回到家乡当起了民办教师,两年后光荣入伍。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部队推荐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汉藏语言文字翻译。从此,过去只会讲藏语却不认识藏文的祁继先进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枯燥又精彩的翻译世界。 1975年,祁继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民族出版社从事藏文翻译出版工作。8年后,调入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在长达26年的翻译生涯里,他翻译过《红旗》《民族画报》等杂志,翻译出版了《列宁选集》《马列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担任过全国“两会”和党代会的翻译。 在祁继先看来,做翻译工作,既不能为了流畅而改变原文的意思,也不能因为忠实于原文而让读者不知所云,而是要让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中,理解自己所读到的东西。“如果读者看不懂,那么翻译效果就等于零。”祁继先说。 上世纪80年代末,祁继先负责《马列选读·政治经济学》一书的翻译。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身读起来就比较晦涩。作为一名责任翻译,首要工作就是自己把相关内容吃透,并用符合藏语文逻辑的文字把它准确表达出来,让普通的藏族读者看得懂。 对此,祁继先字斟句酌,不敢有丝毫懈怠。 比如倒装句,汉语句式是“如果……的话,那么……”,德语则相反,习惯将假设放在后面。在汉译本的马恩著作中,译者依照德语行文习惯,使用了大量将假设后置的句子,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分析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可是在藏文中,假设是不能后置的,否则就说不通。因此,翻译时需要适当地增减词汇,调整句式,使全文通顺,以便阅读。这件事看似简单,却需要花费不少心血。当这本被祁继先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译著问世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藏文读物也就诞生了。 翻译世界名著,丰富藏族读者的精神食粮 新世纪之初,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嘹亮地响起。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怎样为藏区的发展做点事?祁继先早有打算。2000年,祁继先翻译的藏文版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 其实,早在上大学的时候,祁继先就萌生了翻译这本著作的念头,并于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初稿。“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那时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着从破旧的教室门窗吹进来,我们十几个孩子围坐在老师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尽管保尔、冬妮亚、谢廖沙、朱赫来这些外国名字听起来如此陌生和不顺耳,但一个个冻得发紫的小脸上却依然泛起了会心的微笑。”言谈间,祁继先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 “青春少年时的我并不明白多少道理,却真心崇拜英雄。保尔勇敢坚强的意志曾多少次激荡起我心灵的热望,鼓起我憧憬未来的风帆。”祁继先甚至把保尔的处世格言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觉得,把保尔·柯察金这一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介绍给藏族读者,能给他们以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鼓舞藏族同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部以原作为蓝本,又活泼地运用了藏族谚语和成语,艺术地再现原作美感的译著,填补了我国无藏文版外国长篇小说的空白,大获好评。 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付梓后,祁继先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下一部著作的翻译。这次,他选择的是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名作《消失的地平线》。 “藏传佛教中所说的香巴拉,是指天和地之间的一个地方,而非人间具体的某处。”祁继先认为,香格里拉是香巴拉的变音。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时,正值二战期间,世界希望和平的环境。他没有到过藏区,只是听说有这样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美好地方。因此,他所描写的不是藏传佛教意义上的香巴拉,而是现实中的藏区。书中提到的雪山、河流、多宗教、多民族,这些特征与迪庆高度吻合。而那座名叫卡拉卡尔的雪山,与梅里雪山主峰的名字——卡瓦格博更是惊人地相似。 2002年,当生活在香格里拉的藏族读者看到用藏文讲述的外国人在自己家乡的传奇时,人们沸腾了。时任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说:“由他翻译的这部书是对迪庆香格里拉建设的一项有益成果,也是对藏文化的一种丰富和拓展。” 祁继先有一个梦想:一年翻译一部著名小说,十年就能翻译十部。积少成多,最终会成为一项大工程,产生大作用。这个梦想虽然未能实现,他却频频出现在藏语文翻译研讨会这样的场合,希望能在推动藏语文翻译水平整体提高方面有所贡献。 “藏语有卫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区,各地藏语基础字母的发音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藏族人在一起开会要说汉语,或者靠翻译。这种分散的状态,使得各地的广播、影视、文学作品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能够统一字母的发音,培养一批师资,这个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以前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以自己的方言为本位,争得很厉害。经过不断切磋,大家都意识到,为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再争吵了,而是要一起协商,一起做。这种情况很好,我感到很欣慰。”对于藏语文翻译的未来,祁继先充满信心。 55岁的媒体“新兵”,用镜头和笔诉说中华民族是一家的鲜活故事 2000年秋天,祁继先调任民族画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从翻译领域转向新闻领域,从勤耕于书斋到奔波在新闻一线,人到中年,这个转身不可谓不大。但祁继先却感到无比兴奋与新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又一个美丽新世界在他面前铺展开来。 进入民族画报社之初,祁继先兼任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他不仅带领全社解决了1000多万元的遗留债务问题,使出版社轻装前进,还主持出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8种民族文字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画集、《中国·格萨尔》、《走进西部的探险家》等近400种图书画册。2007年,55岁的祁继先又扛起相机,成为一名媒体“新兵”。他深入民族地区,策划并参与了探访三大民族走廊、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民族地区辉煌60年等专题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民族画报》上连载。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噩耗传来,悲痛之余,祁继先的第一反应是:“我能为灾区做些什么?”想到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到灾区采访,同时自己出生于藏区,不仅能与灾区藏族群众直接沟通,还能忍受高海拔恶劣的生存环境,58岁的祁继先主动请缨。 4月15日,祁继先和同事整装出发了。站在玉树震后的废墟上,哀伤、焦急的情感充满祁继先的内心。“喂,同志们,有没有会翻译的?有没有会翻译的?”当祁继先爬上结古镇扎西商场的废墟时,一位身穿橘红色消防服的救援队员正在人群中高喊。祁继先立马举起右手连声说:“我会!我会!”围观的人群给他让出了一条路。原来,有几位藏族同胞的伙伴被埋在废墟中,他们心急如焚,赤手空拳地和消防队员挤在一起想把人救出来,而这样的举动恰恰妨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经过祁继先的耐心解释,那几位藏族同胞迅速撤离了现场。 在不时袭来的余震中,祁继先不敢休息片刻。当救援人员与藏族同胞交流遇到障碍时,他是随叫随到的翻译;当目睹每一幕场景时,他是用镜头和文字忠实记录灾区情形的记者;当遇到与亲人生死两隔、悲痛欲绝的幸存者时,他是贴心问候并捐钱救济的好心人。在玉树的一周时间里,祁继先写下了近两万字的《亲历玉树抗震救灾》系列报道,报道了玉树抗震救灾的真实情况和感人故事。 长年在民族地区采访,经常会历险。在采访途中,祁继先曾与晴天突发的泥石流赛跑,也与暴雨引发的山洪擦肩而过,还在牧区摔出严重的腿伤。对于这样的艰难险阻,祁继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什么可怕的。”而谈及他对于新闻工作的认识,他却突然间用极为庄重的口气说道:“我认为,要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它可以使人变得坚强勇敢,克服一切困难,不懈奋斗。要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新闻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善于深入采访、深度思考。脚板底下出新闻。用脚采访,用笔和图片还原,这个听上去又土又笨的办法,却是新闻写作及摄影的最佳途径。要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记者、编辑要做到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你所采访的对象的细节和故事。” 如今,身为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闻出版领域)的祁继先,退休后依然不得清闲。忙碌之余,他给自己勾勒了一个大计划——重访三大民族走廊。“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是由几大板块组成的,南岭走廊、藏彝走廊、西北走廊这三大民族走廊是连接这些板块的纽带。在这些走廊上,包含着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丰富信息,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其中得到了生动地体现。因此,把这几条走廊的情况记录、展示出来,是件反映各民族历史、促进民族团结的大事。”祁继先说。如果有可能,他还想逐个探访我国的五大草原、30多个跨界民族,用镜头和笔诉说中华民族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鲜活故事。(牛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