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的90岁僧人龚曲吉才坐在干净整洁的家门口,沐浴在暖洋洋的阳光下,面朝达摩山念经颂佛。他心情很好,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龚曲吉才13岁出家,当了达摩山下来远寺的僧人。65岁后,被家人接回,与家人住在一起。现在,他每个月都能领取到低保金和农村养老保险。 “没拿低保金前,还是很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因为年轻的时候可以参加法会或去村民家念经获得布施,老了之后只能依靠家里人。现在有低保和医疗保险,生病住院医疗费也能报销,减轻了家庭负担。”龚曲吉才回忆起自己出家的经历,对比现在的生活,感慨万千。“当初出家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家庭困难,第二是逃避抓壮丁。当时,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必须有一个要去当国民党兵。我家刚好有两兄弟,所以,13岁时我就出家当了僧人。”龚曲吉才指着自家崭新的藏式楼房和门前平整的水泥路面说:“去年,我们勺布通村民小组实施了游牧民安居工程,家家盖了新房,还安了太阳能,村里也修了水泥路,路也好走了,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在香格里拉县承恩寺出家的26岁的嘎玛·益西,去年,在香格里拉人民医院住了两次院,一次是出水痘,另一次是做阑尾手术。嘎玛·益西告诉记者,在承恩寺出家的13名僧人,都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他住院的费用,也在出院结算时就报销了,家里只出了一小部分钱。 据香格里拉县委统战部负责人李汝芳介绍,近年来,噶丹·松赞林寺作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对在册僧侣都进行了“双户籍”管理,把僧侣纳入医保和社保对象。 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一朵小花可以预示春天的步伐。多年来,我州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保障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实行亲情式服务。通过“团结寺院、平安寺院、安居寺院”的和谐寺院建设,探索出一套藏传佛教寺院社会化管理新机制,帮助寺院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发展。 2009年9月1日,我州颁布实施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后,相继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实现藏传佛教寺院的规范化管理。先后成立9个管理局(科、组),使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教职人员有了直接的责任管理单位,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的动态管理。 迪庆是云南贫困边疆地区,大部分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生活贫困,以寺养寺能力比较弱,因此,我州把寺院、僧人纳入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范围,开展亲情式服务,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施寺院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工程。注重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教职人员生活上的关爱、关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送“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进寺院,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僧尼安居乐业、潜心修行。(余丽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