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促发展 社会和谐谱新篇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22 19:34:07

——香格里拉县上桥头村民小组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点纪实

洁白明亮的藏房次序井然,路边的石榴树开满红色的花朵,大片的柑橘园郁郁葱葱……这就是我州民族团结示范点——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上桥头村民小组。

上桥头村有悠久的革命历史,是红军经过并战斗过的地方。1936年5月5日,红二军团把红旗插上资纳腊山,写下《红军是番民的好朋友》几个光芒四射的大字。上桥头村有红军先烈的忠骨长眠于此,为了纪念先烈人们在这里竖立了纪念碑、建造了红军桥,鲜活的革命历史也使上桥头村成了我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全省民族工作部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的创建,我州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把上桥头村民小组确定为民族团结示范点。民族团结示范点建立起来后,村里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木碗等手工艺品,还积极发展林果经济和旅游业,创出了年胜一年的优异业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在示范点建设前人均纯收入926元,人均有粮452斤;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个别农户存在着人畜共居的情况,通电能力较差;教育文化发展滞后,文化生活极为贫乏,难以接收新的信息,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卫生条件落后,防疫保健无从谈起,寻医找药要到30公里以外的卫生院;脏、乱、差现象突出;治安案件逐年上升,社会矛盾隐患较大;各种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小组。

围绕经济发展好、社会治安好、村容村貌好、教育科普好、睦邻相处好的总体要求和“八个一”创建目标,在省民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尼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入135万元,其中项目资金投入75万元,群众投工献料及投入资金60万元,先后完成了水泥卫生路、沿河挡墙、公共卫生厕所、文化活动场所、农户安居工程及房屋改造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

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尼西乡党委政府结合上桥头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该村人多地少,而该村的黄果和木制工艺品颇受市场欢迎。出主意、想办法,发动群众积极培育这两种产业。通过两年来的支持帮助,目前两种产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黄果的农户最高收入可达15000元左右,最低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木碗手工业最高收入达3万元左右,最低收入在7千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在开展“示范点”过程中,该村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种农村基层组织,定期不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宣传讲解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象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借“普法”活动契机,大力宣传法律法规,要求做知法守法的公民。建立了以村民小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治保调解委员会,认真处理各种有隐患,同时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引导,积极为建设“民族团结示范点”献计出力。

该村还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积极改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村民们自发对村中的草堆、柴堆、粪堆进行了清理,清除了卫生死角。并订立制度措施,管理好、维护好村里的各种公共设施。有村民说:“只有自力更生,加强维护管理,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这样才能达到民族团结示范点的标准”。

随着示范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该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群众自发地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自觉地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送适龄儿童上学,入学率达100%。三年来无一起超生和不满间隔期出生的现象,无赌博、乱砍滥伐和早婚现象。群众踊跃争当“十星级”文明户;人均有安居卫生住房30平方米。该村还经常开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和群众到烈士碑前悼念红军先烈。逢年过节,村里组织跳尼西情舞等文化活动,还组织开展扶弱助残、济贫帮扶等爱心活动。这样,不但激发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思想认识,还巩固了农村思想阵地。

实施“示范点”以来,该村不仅做到了邻里团结,同时还做到了友邻地区村民之间的友好相处,对一些会激发的纠纷隐患每年进行一次交流协商,互通信息,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按历史习惯、相互尊重的原则妥善处理,达到了共处、和谐、团结稳定。(永基卓玛)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