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给人民的新生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19 20:42:33

硕多岗河弯弯曲曲宛如一条玉带在村中流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小村居住有20多户藏族村民。在村子里,独具特色的藏族民居保存完好,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等藏文化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水力转经筒、铜制转经筒和羊皮制转经筒日夜转动着,这就是被誉为“香格里拉第一村”的霞给藏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近年来,霞给村民在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时下正值香格里拉的旅游淡季,但随着霞给村停车场的几辆旅游大巴车的到来,霞给村迎来了又一个热闹而忙碌的日子。上百名游客走出车门,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分批参观村里的手工作坊、工艺品店及民居。小伙子格桑扎西是霞给村负责旅游接待的,他说:“游客大都对藏族村寨特色、民族风情和藏族传统手工艺品很感兴趣。我们这里不仅保存了典型藏族民居,而且游客到这里还可以了解藏族劳作习俗、民间工艺和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制作是村里的传统技艺,不少家庭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如木器、唐卡、牦牛角骨雕、藏香、银器和刀具等工艺制作,在这里都可以看到。”随着格桑扎西的解说,游客同他一起步入了手工作坊内参观。

霞给村有一系列手工作坊,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现场欣赏藏族工匠们给游客现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还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定制和购买藏族民间艺人精雕细刻制作的手工艺品,有木器工艺院中加工程序复杂、品种多样的木器、木雕、根雕,有牦牛骨雕院中各种深受游客喜爱的工艺品……在唐卡院中,展示着各种图案、大大小小的唐卡画和五颜六色的堆绣作品。藏族女孩央宗卓玛正在专心地绘制唐卡,老师培楚在一旁不时指点。卓玛说,唐卡的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经典和佛陀像。霞给村唐卡老艺人的手艺高超、远近闻名,自己是专门从香格里拉县城来到这里学习的。像她一样在这里学习民间手工技艺的学徒还有不少,一般都要三五年才能学成。

据村里的负责人介绍,像央宗卓玛这样慕名来到村里学习手艺的学徒有30多人。由于村里的文化氛围浓郁,学习条件好,学徒们学成之后都留下来继续做旅游服务。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学到技艺,还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笔不错的工资收入。

年近50岁的村民旺堆正在自己的店里制作藏香。藏香是用藏区植物制作的纯天然香料,因其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备受人们喜爱。5年前,旺堆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了制作技术,并在村里开了一家店。农闲的时候就在店里制作藏香销售,加上家里的农牧业收入,现在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旺堆说:“以前,我们只有做农活的收入,在旅游旺季,每个月光卖藏香的收入就有两三千元。家里生活富裕了,添置了好多家具、电器。现在做饭都不烧柴了,实现了电气化。”

60多岁的村民知诗说,以前,霞给村仅仅依靠种植青稞、油菜以及饲养牦牛、采集松茸等传统农牧业维持生计,村民生活比较贫困。随着改革开放和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霞给村开始走上旅游服务的致富道路。

碧塔海景区刚刚开发时,全村的老百姓家家养马,到景区为游客服务,赚取服务费。村民收入虽然提高了,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区生态,村民间也因争抢客源造成了不和谐。

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里聘请专业教师和老一辈手工艺人对村民进行培训。培训后,村民根据实际,开办了木器制作、牦牛骨雕刻、唐卡绘画、银饰加工、藏香制作等一个个藏族传统手工作坊,并以此为基础办起了工艺品店。依托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开发及香格里拉旅游的发展,他们制作的纯手工藏式工艺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现在,农忙的时候,村民们纷纷下地干活、耕作;农闲的时候,就在店里制作手工艺品。全村22户居民的旅游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村里还新修了柏油路,家家户户用上了太阳能。

霞给村通过几年的发展,村民从牵马人变成了手工艺人、工艺品店老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让老百姓们富了起来,更让他们明白了保护生态、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来自福州的游客刘先生在村里转悠了半天,很多东西他都是第一次见到,感到很新奇。他说:“这里不仅有蓝天、白云,还有淳朴的人民,深厚神秘的民族文化。以后有机会一定还会到香格里拉,还会到‘香格里拉第一村’。”(石显尧)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