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上午9时,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昆明海埂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会议历时6天,委员们将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医疗等各个民生领域进行讨论,对促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省政协按照省委的统一领导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全面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努力为我省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倾力献良策 携手谱新篇。 抓住桥头堡战略重大机遇 2011年,云南迎来大机遇。 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出台,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云南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提出国际大通道建设,到近年酝酿出台桥头堡战略,省政协一直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履行职能,积极组织委员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视察、提案等工作,在推动云南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上,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让云南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紧紧抓牢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沿边开放开发,既关系到我省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将成为推动我省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省政协紧紧围绕国务院意见提出的云南在桥头堡建设中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等内容及省委的统一部署,继续积极开展推动桥头堡建设的一系列相关工作,努力为桥头堡战略的推进和实施献计出力。 2011年,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牵头,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政府研究室、昆明市政协相关领导和同志组成调研组,先后到20多个省级相关部门和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州市深入开展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中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的专题调研。调研组邀请相关省级厅局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并赴甘肃、湖北等省学习借鉴开发区建设先进经验,还邀请相关部门及滇中4州市就滇中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研究、滇中经济区的城乡建设重点和布局研究、滇中经济区的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和布局研究、滇中经济区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研究等9个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滇中是全省经济最具竞争力、发展力、带动力、辐射力的地区,紧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战略优惠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委员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滇中经济区意义的认识,并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滇中经济区建设提出了“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6个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协云南省委员会关于加快滇中经济区建设的建议案》,报送省政府供决策参考。 2011年5月26日,200余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省政协企业家论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中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恳谈会,在企业家论坛的平台上,大家踊跃为我省加快建设滇中经济区献计出力。 参会的23位政府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如何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作了发言。这次恳谈会参与面广,影响面大,效果明显,进一步诠释了滇中经济区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滇中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展示出全省企业家心系云南、共图大业的良好风貌。 桥头堡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构建高水平教育平台,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桥头堡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2011年,省政协围绕我省在桥头堡建设中如何构建高水平教育平台问题,深入昆明、保山、大理3州市和省内10所高等院校,进行重点调研。 调研组在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构建高水平教育平台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方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努力提升我省高校的整体水平、构建高水平教育平台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交流等建议。 助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积极主动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推进全省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省政协坚持围绕全省发展目标,紧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政协的职能和优势,几年来,紧紧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实施”、“编制‘十二五’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全省发展大局有着重要影响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性问题,开展重点调研、重点视察、重点活动,提出重点提案,取得了一批对云南发展有作用、能使广大群众得实惠的工作成果。 在此基础上,2011年,省政协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协职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提高履职参政水平,在推动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在以往调研的基础上,省政协再次组成专题视察组到省发改委、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就“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过程中,委员们不辞辛劳,深入工厂车间、建设工地、田间地头、山乡村寨和边境口岸,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认真了解情况,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形成了《省政协关于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情况的视察报告》。报告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和要求,提出了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突出产业重点,夯实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围绕绿色目标,提高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质量;注重民生发展,巩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解决发展制约,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力等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遭遇连年干旱少雨天气,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面对旱情,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2011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省政协即把推进“兴水强滇”调研作为2011年度服务大局、建言献策的重点调研课题,旨在促进“兴水强滇”战略落到实处,尽早地解决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4月至9月,省政协组织委员和有关专家开展推进“兴水强滇”专题调研,赴红河、文山两州7县市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赴部分省市考察取经、借鉴做法,并与省级相关部门协商座谈,了解各部门在改土治水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对有关问题和政策进行探讨磋商。 委员们认为,加快推进“兴水强滇”战略,使命光荣、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要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新要求,实行新举措,注入新活力;必须着眼当前、统筹长远,制定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讲求实效、重在落实,全面掀起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潮。调研组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把“兴水强滇”战略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建立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修编完善我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建议。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绿色”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的特色,也是云南发展努力的方向。为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深入了解我省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情况,为省委、省政府切实解决全省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决策参考,2011年7月中旬,省政协组织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等10家政府职能部门、8个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部分省政协委员,分别到普洱、西双版纳、丽江、迪庆等州市,就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在调研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我省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了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开展、保护建设创新发展、生态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推进、生态效益补偿力度逐步加大、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等成效。 “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生态保护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快法制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增加投入,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为了永葆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针对生态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委员们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利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举措,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进一步加强对云南特有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7月,省政协文史委“云南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调研组分别深入到大理、怒江、德宏、普洱、西双版纳、临沧6州市以及16个县(市),重点对我省15个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还听取了省民委、省文化厅对云南省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情况的介绍,召开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形成了《关于云南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机遇,为云南加快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云南进一步做好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通过实地调研后,委员们建议,要切实加强对保护利用我省特有民族历史文化的领导;把特有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继续加快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省和州(市)三级特有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强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和职能机构建设;加大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资金的投入等。 云南澄江帽天山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是目前保存极其完整的早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即将对玉溪澄江帽天山“申遗”情况进行现场考评。 多年来,省政协一直对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保护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1997年10月,省政协文史委已对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视察,对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11年9月,为支持和推进澄江帽天山“申遗”工作,省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前往帽天山动物化石群首发点、澄江动物群博物馆等地进行了“申遗”工作实地视察,听取了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汇报,并针对需要优化和改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为保障改善民生献计献策 一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省政协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委员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利民惠民之事、献富民安民之策。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至今我也不能住进这套两室一厅房租又便宜的新房。”在面对省政协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调研组成员时,曲靖市沾益县玉林小区居民汤荣华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进入建设规模最大、建设进度最快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我省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项措施,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省政协将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履职的工作重点。 5月中下旬,省政协调研组先后深入昆明、曲靖、普洱3州市的12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建设工地、棚户区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地,调研组向施工单位、住户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研究情况资料,从资金筹集、土地供应、质量监管、规划设计、机构设置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形成《关于云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所提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采纳。 作为“人才库”、“智囊团”,省政协广泛动员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探索完善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载体、新方法,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为促进我省社会建设与管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8月30日,在热烈的掌声中,董家禄、王惠萍、廖鸿志等12位代表走上“民生论坛”的讲台向到会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做交流发言。由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民盟云南省委共同承办的“民生论坛”已举办了四届,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显现。2011年论坛共收到征文644篇,内容涵盖完善基层组织运行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出入境管理等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一句句睿智之言,一个个务实之策,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云南凝聚起广泛的智力与民意。 面对连年旱情,省政协按照省委的要求,迅速组成5个调研组,协同省政府有关部门,深入昆明、曲靖、文山、大理、红河、楚雄、昭通、玉溪、临沧等州市以及25个受灾较重的县(市、区),就全省水资源情况暨抗旱保民生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在充分听取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州市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调研组围绕“今年怎么过、明年怎么办”主题,摸水情、算水账,从水资源基本情况,水源短缺供水紧张给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抗旱保民生工作开展情况,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等关键征求抗旱保民生的对策及建议,形成了《抗旱保民生建议案》,提出了实行城市计划供水、全力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加快推动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10方面的对策措施,以及力争滇中调水问题能早日解决等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11年,省政协进一步推进与国内外友好援助机构的合作,积极筹措社会扶贫资金,扎实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共引进1401.2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我省贫困地区援建中小学校、农村社区综合发展、贫困家庭儿童住院大病救治、资助贫困中小学生、救助孤儿等项目中,拳拳爱心,春风化雨,滋润着困难群众的心田。 记者 张华兴 杨 猛 李树芬(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