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委组织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活动见闻 隆冬时节的嘎嘎塘落叶纷飞,寒风萧瑟。12月3日,星期六,一大早,维西县委组织部全体干部冒着严寒,一路风尘赶往扶贫挂钩点维西县攀天阁乡嘎嘎塘村开展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活动,让群众着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架起连心桥 上午9时,维西县委组织部负责人马盛春带领组工干部来到俄石大桥建设工地,了解大桥建设情况。正在田间做农活的群众闻讯纷纷赶来与马盛春等干部交谈。 “修大桥是我们千年的期盼,百年的梦想。如今,梦想即将变成真,组织部干部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干部群众连心桥。我们打心底感谢党,感谢政府!”村民杨新华紧紧握住马盛春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嘎嘎塘村俄石村民小组群众均居住在河东,90%的耕地在河西。俄石村民小组群众尝够了两岸交通不便的苦头。千百年来,村民只能靠着自己搭建的简易小木桥过河。每逢雨季,永春河水暴涨,小桥被冲垮,群众便无法到河西耕作,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组工干部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实践来抓。去年下半年,维西县委组织部编制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启动了俄石大桥建设工程,到现在,大桥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90%,再过一个月,俄石村群众千年的梦想就变成现实了。 据了解,俄石大桥预算总投资为50万元。 离开建设工地,维西县委组织部干部肩扛大米,手提食用油,背背过冬衣物赶往俄石村民小组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家中慰问。 “大海再深也没有党的恩情深,千言万语道不尽共产党的无限深情。”俄石村民小组72岁的老大妈杨茂芝接过慰问金和慰问品后激动地说,“如今,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老人有生活保障,吃穿不愁,生了病还有新农保作保障。” 在慰问途中,马盛春对村、社干部说,春节即将来临,一定要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保证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让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走访完俄石村民小组的困难群众,时针已指到中午1时30分。此刻,组工干部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 嘎嘎塘村主任老和告诉记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维西县委组织部的同志牺牲节假日到挂钩点开展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活动,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真正读懂群众的心,把事实办进群众的心坎,与群众建立起鱼水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活动密切了组工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组工干部与群众心心相印,心手相连,同甘共苦。 清泉润心田 这个冬天一直没有下雨,新加宽的火头村民小组公路尘沙飞扬,遮天蔽日。下午3时许,还来不及稍事休息的组工干部便匆匆踏上火头村的行程。下了车,组工干部有的扛着慰问品沿着羊肠小道赶往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家中。 “过去,我们村没有一寸卫生路,雨天一团糟,天晴尘满天。”正在参加卫生路建设的火头村民小组农民刘勇说,“现在好了,在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我们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卫生路。再过3天,我们村的卫生路就竣工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村里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吗?”马盛春关切地问。“解决了,解决了,我们不用为水发愁了。”火头村民小组老党员和友回答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火头村民小组水质较差,去年,县委组织部干部请来了专家,对水质进行化验,进一步证实了火头村民小组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组工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迅速编制项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迅速启动火头村民小组饮水工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清幽幽的安全饮用水引进了家家户户,淌进了群众的心田。 不脱贫决不脱钩 “真心扶贫,真情关怀,不脱贫决不脱钩。”这是维西县委组织部干部对嘎嘎塘村各族群众的承诺。为了这个庄严的承诺,维西县委组织部干部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今年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活动中,维西县委组织部干部纷纷捐款捐物,向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献上一片爱心。据统计,此次活动,组工干部为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发放慰问金8000多元,发放了价值8万多元的衣被、鞋子、大米、食用油等物资。 据了解,2006年以来,维西县委组织部先后筹措400多万元的资金,修通了7个村民小组的公路,实现了公路通到村民小组的目标,完成了3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每个干部结对帮扶1至2户贫困户。 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外,维西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工作,每年都派1名干部长期驻扎在村里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村里理清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结合开展“千促”等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惠农强农政策。县委组织部还聘请农技专家深入到村民小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据统计,3年来,县委组织部在嘎嘎塘村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1489人次。 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嘎嘎塘村经济长足发展,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稳定。据统计,近3年来,嘎嘎塘村农民纯收入均以18%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攀天阁乡发展最快的行政村。(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