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刘峰 当记者在海拔4150米的白马雪山1号隧道进口施工现场看到刘峰时,很难想象他是怎样适应了这里恶劣的环境,更不知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洗礼”。 这个去年7月份才从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城市轨道专业毕业的小伙子,毕业后在西安如愿地找到了工作。没上两个月的班,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他到云南白马雪山正在施工的隧道上班,刘峰没有多想,就坐上了西安发往昆明的火车,然后从昆明坐上开往德钦的夜班车,直接到了工地。因为路上没有休息,到工地的当天他就因为疲劳和高原反应,头晕头疼,几乎昏倒,指挥部赶紧把他送回香格里拉县城治疗,10天后他才回到工地。 记者来到白马雪山1号隧道建设工地时,刘锋正从隧道走出来。他1.8左右的个头,穿着羽绒服和棉裤,安全帽下一双真诚的眼睛里透出坚韧的神情。他告诉记者,高原冬季气候异常寒冷,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适应了。当我们谈到现在的工作,他眼里满是自信。据他介绍,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随时关注在隧道里挖掘、立架、喷浆等各个工序的运行和衔接情况,监督和指导工人施工,检查设备和电路,及时发现问题并尽量当场解决。去年,他曾参加过陕北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他说陕北的隧道整体性好,施工难度较小。而白马雪山隧道由于围岩结构破碎、含水量大等原因,导致施工难度大、进度慢。他笑着说,虽然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施工困难,但想到在白马雪山开挖隧道,这在国内甚至是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高海拔隧道,就很有成就感,身上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奋战在隧道里的工人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今年以来国道214线香德二级公路发生了两次隧道坍塌。而白马雪山1号隧道是目前国内高海拔地区最长的隧道,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刚进入隧道口记者就发现有一台圆形的大型鼓风机正往里面送风,起初不明白为什么要向里吹风,但走进隧道10几米就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原来隧道内部空气稀薄,而且施工中会产生很多粉尘,如果没有鼓风机送新鲜空气进去隧道里面就无法施工。走了15分钟,记者来到了已开挖隧道的尽头,工人正在加固岩顶。 李兴福是一名喷浆师傅,他的任务就是为岩层进行水泥喷浆加固以防止坍塌。他说来了4个月,刚来时候有高原反应,进洞十多分钟就头晕想吐,现在已经适应可以正常在里面工作了,每天工作6小时,还有其他班次轮换,每天24小时不停。为了保障安全,目前采取短掘进作业,每天2米左右,然后用工字钢支撑岩顶,再用水泥加固。这样做安全和进度都能得到保障。 47岁的赵高才是装载机师傅,每天的任务是送材料进洞以及处理掘进中产生的废渣。他说每天处理废渣大概200方左右,两个人负责一台装载机轮班作业,他每天的收入为200元。因为曾在西藏玉龙铜矿做过同样工作,在高原施工已有经验,适应没有问题,不过白马雪山的冬天还是让他印象深刻,去年的大风雪把工棚和施工厂房屋顶都刮飞了,为了应对今年的冬季施工,现在他们已对所有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抗住7级大风,还准备了制氧设备,应对这个冬天不成问题了。目前他们正加班加点工作,力争隧道尽快贯通。 工地夫妻 10日中午,记者来到香德二级公路第四标段的指挥部,副经理王金海将我们带到项目部休息室。大家在不足20平方米的休息室围坐一圈,了解工程建设情况。这时,一位穿着深蓝色长款羽绒服的妇女提着水壶走进来为大家倒茶水。这位妇女叫冯红爱,原来水嫩洁白的皮肤如今已烙上了高原红,她正是项目部副经理王金海的妻子。夫妻二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考虑到白马雪山隧道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为加强管理,于去年10月份特派王金海来抓安全生产。妻子可以留在公司,但她还是选择了和丈夫一起来到雪域高原。 刚来到雪山,夫妻俩都因为高原反应休息了好几天。渐渐适应之后,丈夫每天跑工地,妻子做后勤。雪山气候干燥、条件艰苦,与手机里存着的她两年前的照片相比,现在的她双颊上显出淡淡的高原红,已经变成半个“卓玛”了。当记者问她是否决定继续留下来,她干涩的嘴角扬起一个温暖的笑颜,不经意地望了一眼丈夫:“只要他在这里我肯定也会在这里,直到把雪山隧道修好为止!” 说到8岁的儿子,冯红爱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说,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虽然交给嫂子带着很放心,但总是天天牵挂这个宝贝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