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有村,村中有林”,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兴隆村青翠欲滴,被包围在一片绿色之中。19年来,村里的护林员鲍德芳像热爱庄稼田一样热爱着山水,用自己的爱心和义务呵护着那山那水。 “我们村树子最多的那家就是护林员家”,村民遥指前方,鲍德芳家依山傍水,果树林立,房后便是成片连荫的松树林。刚巡山回来的鲍德芳,脸上还带着难隐的倦意,“我要保护好兴隆村的一草一木,造福群众”这是记者遇到他时的第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4年,在群众的极力推荐下,鲍德芳当了村里的护林员,这可惹急了家里的媳妇。媳妇对他说:“护林员的工资那么少,花费的时间又多,家里的所有农活都落到我身上,这日子没办法过了。”但鲍德芳觉得,当护林员是一个利在千秋,功在当代的事情。他对妻子以情动之、以理晓之,后来妻子也随了他的愿。 在“木头财政”时期,我州很多农民都以卖木材为生。但在鲍德芳的保护下,兴隆村做到了“本村木材不出村”。兴隆村有五万亩的林地,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山林里分布着红豆杉、云南松等珍稀树种。为了保护好森林,鲍德芳规定了很多村规民约,除了民用材外,不准村民乱砍滥伐木材。在那个年代,这样严格管理和禁止采伐木材的村在香格里拉县很少见,很多人对兴隆村木材垂涎三尺,都被鲍德芳“赶走”了。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严禁采伐和捕猎野生动物,这对护林员开展“管、护、防、造”的护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鲍德芳认为,护林工作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天然林保护意识。他便穿着胶鞋、带着干粮,深入农户,挨家挨户宣传森林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给群众讲法规、明事理,做到入心入耳。如今在他的努力下,整个兴隆村形成了“上山不带火、带火不上山,山上不冒烟、进山带干粮”的优良作风。 有一年,村里来了几个不法商贩,私下找到鲍德芳说,想在村里收购红豆杉树皮,只要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给丰厚的“报酬”。听到这话,鲍德芳大怒,严厉地说:“谁要是跟山林过不去,我就和谁过不去。”不法商贩眼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对鲍德芳说,谁敢断他们的“财路”,就绝不手软。可鲍德芳没有被吓倒,他向有关部门报了案。不法商贩闻讯仓皇而逃。 兴隆村有1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白、纳西、彝、傈僳等民族,很多村寨靠狩猎为生的传统延续到天然林禁伐前。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鲍德芳作为一名护林员,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在村里多次召开宣传会议,找猎户促膝谈心,给群众讲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为了方便和群众交流,多年来鲍德芳学会了彝语、傈僳语等多种语言。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提高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兴隆村形成了“野生动物保护人人有责,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格局,全村妇幼老少都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中,严厉打击和举报偷猎、捕猎行为。有一年,村民在上山时发现一只受伤的麂子,便护送到护林员手里。麂子伤好后,村里举行了放归仪式,这一事情春城晚报作了题为“回归大自然”的感人报道。记者在鲍德芳家里看到一只两岁的猴子。他说,这只猴子在哺乳期被母猴遗弃后,村民捡回来送到家里,待猴子有自立能力后将放回山林。 如今,村里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借助退耕还林的契机,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木,森林覆盖面不断扩大。鲍德芳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护林员。(和金莲 陈义 卓玛拉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