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达村劳务输出小记 在今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中,川达村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返乡支持家乡建设,在铺路、修房、建房、刷漆中成了骨干。 村里人都说:“外出打工不错,既找到了钱,也增长了才干。”现在,川达村自发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每年的大年初三初四,村里有劳力的家庭就派出年轻人到大城市打工。目前,全村共有3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务工地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昆明、香格里拉、丽江等地。 “与两年前对比,是个可喜的变化。”塔城镇川达村党总支书记李乐昭说:“2009年我到川达村上任时,全村没有一名外出务工的,很多村民集中在公路边喝酒、打架、闹事。” 李乐昭原来在维西县劳动局从事劳务输出方面的工作,因此一上任,就开展了全村劳务输出工作方面的研究。令李乐昭失望的是,以傈僳族、纳西族、藏族为主的川达村村民,就算成了剩余劳动力,也习惯在家务农,不敢也不愿到外面打工。 川达村平均海拔在2700米左右,耕地面积少,作物收成少,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走上致富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 为解决老百姓不愿外出务工的问题,2009年起,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邀请县劳动局、扶贫办等职能部门到川达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泥水工技术等方面的技艺培训,动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同年9月,在亲戚朋友的带动下,川达村几海村民小组村民,34岁的光棍汉和金华出去打工了。春节期间,和金华领回来一位姑娘,结了婚,告别了光棍生涯。在和金华的影响下,当年春节过完后,初三初四就有很多年轻人结伴出去打工。 同村的和文新就是在那时到北京打工的。和文新在北京的建筑工地做了8个月的工,回来时,除去路费还带回来8200元。用挣回来的8200多元钱,解决了家里的油盐酱醋、化肥、种子等费用。 讲到劳务输出给农村、农民带来的效益时,李乐昭说:“劳务经济是个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它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实现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稳定农村社会。” 确实,通过劳务输出,川达村农民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大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传统就业观念,服务家乡的意识不断增强,还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余丽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