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力 发展经济 村民们凝聚力强了,致富的问题又摆在了村民领导小组的面前。雀坤华和大家一商量,决定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农副产品,用集体的力量来抵御市场风险。 白芸豆和核桃是史跨迪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可过去村民都是自己把产品拉到镇上销售,来回花去时间不说,有时还得求收购商,优质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甚至亏着卖,村民们心里有气也感觉很无奈。 2005年底,村民们把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村民小组和建设小组分头出动联系销路,让收购商进村统一收购。最后一算,无形之中比往年多收入了11万元。 同样是卖产品,以前很难卖个好价钱,但通过集中销售后,收入提高了不说,产品还在地里就有人来谈收购的事情了。 尝到集体销售产品甜头的村民们看到了规模的力量。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雀坤华脑中盘旋——史跨迪最好的地每亩产包谷600斤左右,种洋芋是2000斤左右,那不如把所有的地都种上核桃。 在史跨迪,很少看到牲畜,经过了解记者才明白,从2006年开始,为专心发展以核桃为重点的产业,村民小组决定把大牲口处理掉了。 2006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史跨迪种植优质核桃48000株,人均种植200棵,3年后进入初产期可以实现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可增收20000多元。 “这还不算什么,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那是1000亩的漆树育苗,这是以后致富的宝贝。”雀坤华指着对面的一座大山说,山坡上满是一颗颗生长旺盛的漆树苗。” 雀坤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漆树苗5年后可以产漆,每颗漆树可产12.5公斤树漆,目前国际上每公斤树漆的收购价是227元。 党员当楷模 文明花盛开 夜幕降临,在滑坡治理工地上劳动的村民回来了,还来不及洗洗身上的尘土,大家就聚集到村民小组的篮球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 “以后村里不要再种白芸豆了,成本大收入也不多。” “这几天下雨,通组路有几个水洼,明早大家去平整一下。” “明天中午来几个人帮忙给我家核桃树施肥?” …… 村民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的民主生活会,学习“三公”精神和讨论村里的大小事,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四晚上都要开。星期五是民族传统舞会,星期六是村民小组党支部学习会。过去村里开会,没点好处谁都不愿去,现在大家都主动参与。 “除非重大节日,村民一律不准喝白酒;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后要交给家里2000元钱,约束他们不能乱花钱……”史跨迪制定的一系列村规民约很特别。 “这些村规民约都是针对村里的实际制定的。”雀坤华说:“过去村民酗酒无度,既影响身体健康,又耽误生产,更让人消磨志气,没有发展的动力,也没有建设的活力。”他告诉记者,即使是村里的小卖部也不能卖白酒。“搞新农村建设,我们还特意规定,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优先。”雀坤华说,“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改变村民们重男轻女的观念……” 也正是这些近乎“苛刻”的村规民约,让村民拧成了一股绳。几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案件,偶尔有个邻里纠纷,也很快解决了。 “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必须首先做到,村组干部必须首先做到,新农村建设员必须首先做到。”雀坤华说这话时,一旁的村民七嘴八舌地插话:“为了修村里的公共活动场所,雀组长拆了自己的住房,还动员父母把每年能带来6300元收入的核桃树砍了。”“那你现在住在哪?”记者问雀坤华。“我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家,住在父母那里。”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傈僳族汉子不好意思地说。 史跨迪因为地势较高,用水是老大难问题,村民因为抢水时常发生口角。于是村民小组干部和建设小组积极争取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39个水池,铺设水管6万多米,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2009年“村村通”工程在村里实施,但第一批电视接收天锅不够,于是村民小组干部、党员和建设小组决定全部退出,让其他村民先装。 “现在村里的地都种上了核桃,我告诉大伙要过几年紧日子,我们村组干部、党员和新农村建设员给大家承诺,谁家有困难都可以来找,一定尽量帮忙解决。”雀坤华说。他从2005年开始一直负担着村里12名学生的费用,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打个电话,不一会他就会赶来,这位曾经富裕的老板,如今成了真正的“负翁”,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党员和干部们的行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也打定了过几年苦日子的决心。在村里看不到一幢新房子,大家住的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其实史跨迪村民小组通过这5年的发展,村民的收入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从2004年以前的人均500多元到现在的2000多元。在采访中,村民异口同声地说,现在是发展时期,钱应该用在致富上。将来真正富裕了,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盖比现在好10倍的房子。 在离开史跨迪时,61岁的只咪玛拉着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就够安逸了,以后更安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