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深处党旗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7-08 08:56:15

——记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史跨迪党支部

●普自林 王劲梅

茁壮成长的史跨迪核桃林 (王劲梅 摄)

  史跨迪村民小组很普通,这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金星村半山腰的傈僳族村民小组实在太不起眼了,虽说离国道214线并不远,可在去年以前,到镇里赶个集还得两头黑,村里的老百姓也并不富裕。

  史跨迪村民小组很特别,一系列极具创造力的发展措施和村规民约带来的是村民凝聚力的空前增强,带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空前加大,带来的是群众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究竟是什么给这个普通的傈家山寨带来如此大的变化?6月底,记者带着一系列问号,走进了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金星村委会史跨迪村民小组。

  “三公”精神 凝聚群众

  史跨迪不算大,只有75户人家270多人,记者到村里采访时几乎见不到人,感觉到异样的冷清。“今天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到滑坡治理工地上去了。”村民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雀坤华不停地搓着满是泥土的双手,他刚从滑坡治理工地赶回来。

  “要说史跨迪最大的变化,是人的改变。”雀坤华开门见山。他告诉我们,过去村民都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对生活没有期望,好多人到下午就已经喝得东倒西歪了,只有75户人家的村民小组四分五裂,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在过去是天方夜谭。别说发展,连过日子都很困难。

  2004年,由雀坤华担任组长的新一届村民领导小组成立。当年,雀坤华提出了“三公”精神,这也是他平时最爱说的。即“脱贫致富要像愚公移山一样奋斗不止、挖山不止,工作作风要像包公一样刚正不阿、公正无私,对待群众要象济公一样有扶危济困的胸怀。”

  “三公”精神不仅是雀坤华的座右铭,也逐渐成为了全村百姓共同的思想基础。雀坤华不仅提出了“三公”精神,更对村里的组织体系进行了大胆创新。

  要改变村民一盘散沙的面貌,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这一年,极具创造性的史跨迪新农村建设小组相应成立,成员由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担任,一共有38人,这38人每人联系1至2户群众,具体负责把村民领导小组的决定落实到每家每户。“建设小组的成员,都必须率先践行‘三公’精神,有奉献精神和集体观念。”雀坤华说。

  “最让史跨迪村民自豪的还是我们来这时走的那条沙石路。”同行的金星村委会工作人员邱少文说。

  史跨迪过去有的只是可供骡子走的路,村民出去赶街,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半天。“要是带的东西多点,别说人,骡子都累得死。”村民和江说,“以前也修过几条路,但都是住得近的几户人约起来修,目的就是通向自己家,可没一条修成”。

  2005年底,史跨迪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体建设活动开始了——修路,修一条大路。冲江河把两岸的山切割得十分陡峭,没有一分修路的钱,只有生活还处在贫困线上的200多名群众。经过3年多的奋战,一条宽6.5米,长6.3公里,宽阔平整的通组路修通了,这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通村公路中都很少见。期间投入9万多个工日。2008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全村男女老少还全都奋战在工地上,12点过后各家才赶回去做年夜饭。

  “这可是史跨迪集体精神的结晶,在这条路上你绝对看不到鸡蛋大的石头。”雀组长得意地说。现在村民就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这条路,如今这条路还在延伸,通向散落在各处的村民家。

  如今新农村建设小组组员已经发展为69人,能加入建设小组成了史跨迪村民的荣耀,而新农村建设小组成员也成了党支部首选的发展对象。今年,63岁的建设小组成员丁玉庭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别看我年纪大了,但村里的大小事情没一件少了我,这预备党员的身份可是过硬的。”老丁乐呵呵地说。

责任编辑:和玉凤